[发明专利]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及其在疫苗载体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29527.6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19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华;王可伟;薛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00 | 分类号: | C07K14/00;A61K47/42;A61K47/64;A61K3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刘瑜;苏运贞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细胞 穿膜肽 氧化 还原 敏感 多肽 及其 疫苗 载体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及其在疫苗载体中的应用。该多肽的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该多肽可以与带负电荷的抗原先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之后半胱氨酸的巯基之间发生交联,将抗原紧紧地包裹,形成稳定的多肽/抗原纳米复合物。在纳米复合物中,半胱氨酸的巯基自发氧化形成二硫键,多肽间发生交联构建成更致密的肽/抗原缩合物。本发明结合了细胞穿膜肽和氧化还原响应型的双硫键交联剂的优势,采用新的细胞穿膜肽介导的氧化还原响应型多肽作为疫苗佐剂,克服传统免疫佐剂无法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缺点,有望用于临床疫苗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及免疫治疗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及其在疫苗载体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免疫治疗中,通过接种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强大的细胞免疫对治疗细胞内传染疾病和肿瘤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传统的疫苗佐剂,例如铝佐剂和弗氏佐剂主要是促进抗体的产生,诱导体液免疫,但是体液免疫无法有效的抵抗细胞内传染疾病和肿瘤。而细胞免疫会产生CD8+T细胞可以直接杀死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者癌变细胞。因此,诱导强大的细胞免疫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诱导细胞免疫,有很多策略已经被研究,例如利用pH敏感的疫苗递送材料实现溶酶体逃逸;利用氧化还原响应的的疫苗载体实现抗原的胞浆递送等。
细胞穿膜肽是一种寡肽,可以以一种友好的方式搬运大分子货物穿过细胞膜,且不会对细胞膜造成伤害,是一种理想的胞浆递送载体。在基因治疗领域,利用细胞穿膜肽递送siRNAs到靶细胞的胞浆中已经被广泛研究。在疫苗治疗领域,细胞穿膜肽也被证实了可以递送抗原到抗原递呈细胞的胞浆内。
氧化还原响应型载体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抗原的胞浆递送,可以促进交叉递呈和细胞免疫。通常,氧化还原响应的疫苗载体材料中包含双硫键,氧化还原敏感的双硫键可以在细胞内较高谷胱甘肽浓度下降解。随着双硫键的降解,抗原被释放到胞浆内,通过交叉递呈诱导细胞免疫。在这些氧化还原响应的疫苗载体材料中,双硫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入,如用主链上含有双硫键的高分子;用侧链上有双硫键的高分子;用含有双硫键的交联剂;或者直接将抗原或者抗原决定簇通过双硫键链接到载体材料上。
综上,传统的疫苗佐剂如铝佐剂和弗氏佐剂在促进体液免疫方面有显著的效果,但是不能引起强烈的细胞免疫,一直是疫苗治疗的瓶颈所在。因此,设计一种多肽疫苗载体,以克服传统免疫佐剂无法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缺点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该多肽包括2个色氨酸,4个半胱氨酸和24个精氨酸,其序列为:Cys-Trp-Trp-Arg-Arg-Arg-Arg-Arg-Arg-Arg-Arg-Cys-Arg-Arg-Arg-Arg-Arg-Arg-Arg-Arg-Cys-Arg-Arg-Arg-Arg-Arg-Arg-Arg-Arg-Cys(SEQ ID NO:1)(半胱氨酸-色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
所述的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作为药物运输载体的应用。
所述的药物运输载体可携带核酸、糖类、脂质、和/或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所述的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在制备疫苗载体中的应用。
所述的基于细胞穿膜肽的氧化还原敏感多肽作为疫苗载体在制备疫苗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95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