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碳酸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25066.5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0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许开华;刘文泽;洪宏龙;易全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51/06 | 分类号: | C01G51/06 |
代理公司: | 11002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苗青盛;马英迪 |
地址: | 448000 湖北省荆***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酸钴 钴盐溶液 晶种 制备 碳酸氢铵溶液 流量增加 成品釜 时间段控制 晶种制备 形貌特征 粒径 振实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备碳酸钴的方法,包括:S1,向晶种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反应20‑30h后,每隔15‑20h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20‑40L/h,直到得到粒径D50为11.5‑14.0μm的碳酸钴晶种;S2,将碳酸钴晶种加入成品釜中,以及向成品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S3,反应15‑20h后,将S2中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40‑60L/h,直到得到振实密度为2.5‑2.8g/cm3的碳酸钴成品。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控制钴盐溶液的流量、使得制备碳酸钴的过程平缓进行,进而得到较多符合形貌特征的碳酸钴晶种和碳酸钴成品;并利用该碳酸钴晶种制备碳酸钴成品,提高了制备碳酸钴成品的产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备碳酸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钴酸锂电池具有结构稳定、比容量高、综合性能突出等优点,是目前锂离子电池中最为成熟的正极材料之一。
但由于钴酸锂本身存在安全性的问题,限制了其在动力电池和大功率电池中的应用。经研究发现,增大钴酸锂的一次晶粒,不仅能够提高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安全性能,在不降低钴酸锂综合电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为此大单晶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便应运而生。钴酸锂主要是由四氧化三钴和碳酸锂或氢氧化锂烧结而成,其中的四氧化三钴是由碳酸钴焙烧而来,故决定钴酸锂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是碳酸钴,它的振实密度、比表面积、电镜形貌对最终的正极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现有的制备碳酸钴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制备:1).在搅拌条件下,反应温度为60-90℃,采用先慢速后快速分段加料方式在1-3h内将钴浓度为30-70g/L的钴盐水溶液和浓度为200-250g/L的碳酸氢铵水溶液同时加入反应器中,慢速加料阶段与快速加料阶段钴盐水溶液加料速度比为1:2.5-1:10,慢速加料阶段加料体积为总加料体积的25-60%;加料过程中,反应溶液的pH控制在7.0-7.5之间;2).加料结束后降低温度,在50-70℃下保温反应;3).将反应后的料液过滤洗涤获得滤饼,滤饼干燥制得高比重球型碳酸钴。
但是,现有的制备碳酸钴的系统,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酸钴,使得整个生成过程中的能耗较高,且得到的碳酸钴的振实密度也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碳酸钴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备碳酸钴的方法,包括:S1,向晶种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反应20-30h后,每隔15-20h将所述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20-40L/h,直到得到粒径D50为11.5-14.0μm的碳酸钴晶种;S2,将所述碳酸钴晶种加入成品釜中,以及向所述成品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S3,反应15-20h后,将S2中所述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40-60L/h,直到得到振实密度为2.5-2.8g/cm3的碳酸钴成品。
具体地,通过钴盐溶液计量泵和碳酸氢铵溶液计量泵,向晶种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此时晶种釜中的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开始反应,并得到碳酸钴晶种。直到反应20-30h后,每隔15-20h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20-40L/h,即,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40L/h。例如,反应24h后,每隔18h,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由原来的460L/h增加为480L/h至500L/h范围内的任意值。直到得到粒径D50为11.5-14.0μm的碳酸钴晶种,则停止增加钴盐溶液的流量。
然后,将得到的碳酸钴晶种加入至成品釜中,并且开启钴盐溶液计量泵和碳酸氢铵溶液计量泵,向成品釜中加入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此时,成品釜中的碳酸钴晶种、钴盐溶液和碳酸氢铵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钴成品。反应15-20h后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增加40-60L/h,例如,反应18h后,将钴盐溶液的流量在原来流量的基础上增加40L/h,直到得到振实密度为2.5-2.8g/cm3的碳酸钴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50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