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简单自动点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4889.1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7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金川英树;周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捷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31;B23K1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徐杨松 |
地址: | 430208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电模块 驱动模块 伺服电机 丝杆传动机构 直线传动单元 自动点焊系统 旋转单元 联轴器 焊钳 丝杆 焊点 齿轮传动机构 电机支撑座 自动焊系统 自动化控制 传动模块 供电模块 固定设置 机械系统 曲面工件 驱动系统 新型焊钳 输出轴 工作台 车身 焊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简单自动点焊系统,包括焊钳、驱动模块和导电模块,所述焊钳与所述导电模块连接,所述导电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直线传动单元和旋转单元,所述直线传动单元为丝杆传动机构,所述旋转单元为齿轮传动机构;所述丝杆传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丝杆和Y向工作台,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所述Y向工作台上。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运用自动化控制手段,集成多种传动模块,集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新型焊钳供电模块的自动焊系统机械系统,可完成包括车身曲面工件和平面工件上位于同一高度的焊点的焊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焊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单自动点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身焊接工人迫切希望用一种不同于一般机械的先进机构,能把自己从那些繁重单调、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劳动环境中解救出来,于是,可代替工人手工操作的自动焊系统就随之产生了。
点焊机器人通常有个4-6自由度,可焊接范围大、柔性程度高,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联合使用,焊接质量较稳定,运动速度较快,动作稳定可靠。悬挂式点焊机价格低廉,在焊装线生产中存在人机工程差、点焊质量稳定性差、生产效率较低等缺点,越来越难以满足汽车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常见的简单点焊专机结构复杂,程序基本固定,柔性程度不高,适合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焊装生产线采用;点焊机器人虽然具有较高的柔性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焊接质量一致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价格非常昂贵,要求所焊工位处有较大的空间,当水路、电路、气路等系统有较大波动时,均可能导致点焊机器人报警停止工作,在部分汽车公司特别是微型汽车公司焊装线上,较难全面普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自动点焊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简单自动点焊系统,包括焊钳、驱动模块和导电模块,所述焊钳与所述导电模块连接,所述导电模块与所述驱动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直线传动单元和旋转单元,所述直线传动单元为丝杆传动机构,所述旋转单元为齿轮传动机构;所述丝杆传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丝杆和Y向工作台,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电机通过电机支撑座固定设置在所述Y向工作台上;在靠近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设有固定侧支撑座,在远离所述伺服电机的一侧设有支撑侧支撑座,所述固定侧支撑座和所述支撑侧支撑座均固定设置在所述Y向工作台上;所述丝杆依次穿过所述固定侧支撑座和所述支撑侧支撑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针对车身曲面工件的焊点特征,釆用成熟的点焊技术,运用自动化控制手段,集成多种传动模块,集驱动系统、执行系统和新型焊钳供电模块的自动焊系统机械系统,可完成包括车身曲面工件和平面工件上位于同一高度的焊点的焊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丝杆传动机构还包括X向工作台,在所述Y向工作台上设有直线滑轨,在所述X向工作台底部设有与所述直线滑轨相匹配的滑块。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X向工作台进行滑动。
进一步,在所述丝杆上活动套设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在靠近所述X向工作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螺母支座,所述螺母支座的另一端与所述X向工作台的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丝杆为滚珠丝杆。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传动方便,控制简单易行。
进一步,在所述直线滑轨端部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对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Y向工作台上,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滑块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限位块为环形圆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捷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捷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48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