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智能停车场及其停车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3926.7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99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丁跃华;崔志丹;张伟;周余;王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复融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E04H6/22;E04H6/4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黄书凯 |
地址: | 4012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智能停车场 及其 停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智能停车场领域,针对现有的机械式立体车库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不便于驾驶人员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场,包括:机械式立体车库,其内部设有用于停放汽车的若干可移动的停车板;交付系统,用于用户停放汽车并提高该汽车底盘的离地间距;转运系统,用于将停放在交付系统上的汽车转运到停车板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场停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停车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场及其停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对停车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于是机械式立体车库就应运而生。机械式立体车库(尤其是升降横移类车库)既可以大面积使用,也可以见缝插针设置,还能与地面停车场、地下车库和停车楼组合实施,在近年来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停车难的有效手段。
机械式立体车库(简称机械车库)与传统的车库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优越性。首先,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突出的节地优势,它占地空间小,可以大大地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并节省土建开发成本(向上扩展,存放车辆的空间不需要设置过多的行车通道)。但是这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即便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上述优点,但是还是未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主要原因如下:机械式立体车库是驾驶人员架汽车驾驶到停车板上停稳,然后驾驶人员离开汽车,在机械式立体车库本身的升降机构和横移机构的驱动下,使得停车板升降或者横移,让停车板和停车板上的汽车一起移动到机械式立体车库内的合适位置完成停放。
上述停车方式需要驾驶人员将汽车驾驶到停车板上,这对于许多的驾驶人员来说将车辆驾驶到停车板上难度较高,在出现压线时(即车轮位于停车板边沿时),极易出现侧翻事故,即机械式立体车库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不便于驾驶人员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机械式立体车库对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要求较高,不便于驾驶人员使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立体智能停车场及其停车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为:立体智能停车场,包括:
机械式立体车库,其内部设有用于停放汽车的若干可移动的停车板;
交付系统,用于用户停放汽车并提高该汽车底盘的离地间距;
转运系统,用于将停放在交付系统上的汽车转运到停车板上。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在于:在使用时,用户将汽车驶到交付系统上,交付系统能够提高该汽车底盘的离地间距,此时能够让转运系统驶入到该汽车的腹部,然后转运系统将交付系统上的汽车转运到停车板上,然后转运系统将汽车放下,转运系统驶出停车板,完成汽车的停放。
本发明中,用户不需要将汽车驾驶到机械式立体车库内的停车板上,能够减小用户将汽车驾驶到停车板上的难度。主要原因为,现有的机械式立体车库均是框架结构,用户在停车时,需要将汽车驾驶到框架结构内的停车板上,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机械式立体车库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利用有限的空间,停放更多的汽车,因此,现有的机械式立体车库的停车板的面积有限(虽然能够通过提高停车板的占地面积来减小用于将汽车停放到停车板的难度,但是这样的设计存在空间利用不合理,与机械式立体车库本身的设计初衷相悖)。而且,机械式立体车库本身也是框架结构的,用户在将汽车驾驶到停车板上时,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心里压力。
因此,当用户不需要将汽车驾驶到机械式立体车库内的停车板上时,能够极大的提高用户体验度,降低机械式立体车库对驾驶人员的技术要求。
而且交付系统可提供汽车底盘的离地间距,也降低了转运系统搬运汽车的难度。即方便转运系统进入到汽车的腹部搬运汽车。
本发明立体智能停车场,通过设置交付系统,一方面避免了用户需要将汽车直接停放到停车板上,提高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交付系统能够提高车辆的离地间距,方便转运系统搬运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复融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复融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3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