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囊泡纳米药物在制备脑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2154.0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8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钟志远;张建;姜宇;孟凤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47/34;A61K47/42;A61K31/70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周强;陶海锋 |
地址: | 215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药物 制备 肿瘤 治疗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还原响应聚合物囊泡纳米药物在制备脑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嵌段聚合物PEG‑P(TMC‑DTC)、PEG‑P(LA‑DTC)、PEG‑P(TMC‑DTC)‑PEI、PEG‑P(LA‑DTC)‑PEI、PEG‑P(TMC‑DTC)‑Sp、PEG‑P(LA‑DTC)‑Sp及其靶向聚合物按不同比例组合,可以制备不同靶向分子比例的双靶向还原敏感可逆交联囊泡。利用交联囊泡巨大的亲水内腔和(或)PEI与精胺(Spermine)与蛋白药物或者基因药物的氢键作用或者其他静电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小分子化疗药物、蛋白药物以及基因药物的高效包载。在体内双靶向载药交联囊泡不仅可以高效穿透血脑屏障而且可以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的穿透深度。双靶向载药交联囊泡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跨越血脑屏障、更深的组织穿透深度,更多的胶质瘤细胞内吞,是非常有潜力的治疗脑胶质瘤的高效纳米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纳米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透血脑屏障、深入肿瘤组织并靶向脑肿瘤细胞的双靶向还原响应聚合物囊泡载药系统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癌症都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肿瘤虽然发病率低却有极高的死亡率,预后极差。尽管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脑肿瘤的治疗并没有取的大的突破,这主要是因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脑肿瘤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脑肿瘤浸润生长,常处于手术禁区,手术切除难度很大。血脑屏障的存在又使化疗药物在脑肿瘤部位的富集很低达不到治疗浓度。因为病灶部位特殊,放疗也受到极大的限制;二、即使是纳米载药系统在对脑肿瘤进行药物递送时也存在巨大挑战,现有纳米载药系统对小分子抗癌药以及高效低毒的蛋白药物和基因药物的装载效率较低;同时还存在载药纳米系统体内循环不稳定、难以穿透血脑屏障,脑肿瘤细胞摄取低、细胞内药物浓度低等问题;在循环过程中药物被酶降解活性降低,进入癌细胞后不能快速逃离内涵体,导致纳米药物的药效不高,这些都极大的限制了纳米载药系统在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三、在选择靶向分子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即使是利用靶向载药系统进行脑肿瘤治疗,结果也常常不理想。例如,具有双靶向效果的靶向分子修饰的载药脂质体取得的脑肿瘤治疗效果也常常很有限。因为动物体内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除了病灶部位会表现出相应受体的高表达,正常组织也有相关受体的表达。因此如果靶向分子靶向的受体分布选择性差,靶向分子除了可以靶向病灶部位,还可以靶向其他正常组织。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所以选择对肿瘤部位靶向能力强,同时不靶向正常组织的靶向分子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靶向分子理论可以实现血脑屏障的穿透,但是实际纳米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量以及在脑组织穿透深度有限,这依然限制了脑肿瘤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还原响应聚合物囊泡纳米药物用于脑肿瘤治疗药物的制备,可以高效穿透血脑屏障、深入肿瘤实质并且进入脑肿瘤细胞。双靶向还原响应聚合物囊泡纳米药物用于脑肿瘤治疗优势显著:一、纳米载药系统包载的药物高效低副作用,即包载的药物对脑肿瘤细胞毒性强,对正常器官和组织毒性低;二、聚合物纳米系统可以高效包载药物,并且纳米载药系统在血液循环时稳定,在脑肿瘤细胞中可以快速释放药物;三、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高效的穿透血脑屏障,深入肿瘤实质并且被脑肿瘤细胞内吞,然后及时逃离内涵体,在细胞内快速释放药物。尤其在ApoE的基础上联合靶向分子iNGR,可以实现囊泡纳米药物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在穿透血脑屏障后能进一步深入肿瘤实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还原响应聚合物囊泡纳米药物在制备脑肿瘤治疗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脑肿瘤治疗的药物体系,由可逆交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装载药物得到。
一种脑肿瘤治疗纳米药物,由脑肿瘤治疗药物与分散介质混合得到;所述脑肿瘤治疗药物由可逆交联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装载药物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21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饲料
- 下一篇:一种肉桂泡澡、烫脚保健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