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骚扰电话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29470.2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45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兆全;邵延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景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N3/08 | 分类号: | G06N3/08;H04M1/665;H04M3/4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张春水;唐京桥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骚扰 电话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骚扰电话的识别方法。建立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骚扰电话识别模型;设计了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变量;设计了粒子群算法计算初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参数,提高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提出了建立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方法,提高训练效率;通过计算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识别效果评估值,以识别效果评估值最大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识别主叫号码是骚扰电话、还是正常电话、还是疑似骚扰电话。本发明提出的骚扰电话的识别方法具有准确、快捷的特点,防电话骚扰效果良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大数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骚扰电话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通信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有些人出于商业目的,利用移动通信业务传播一些骚扰信息,导致骚扰电话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如何有效甄别骚扰电话,构建绿色安全网络,对骚扰电话的识别和监控拦截技术的研究成了当下的热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粒子群算法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骚扰电话识别方法。建立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骚扰电话识别模型;设计了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变量;设计了粒子群算法计算初始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参数,提高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精度和收敛速度;分别提出了建立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的方法,提高训练效率;通过计算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识别效果评估值,以识别效果评估值最大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识别主叫号码是骚扰电话、还是正常电话、还是疑似骚扰电话。
一种骚扰电话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骚扰电话识别模型:
其中,x1,x2,..,xn为输入变量,n为输入层节点数,n1为隐含层节点数,wij(0≤wij≤1,i=1,2,…,n,j=1,2,…,n1)为输入层至隐含层的权值,隐含层的输出变量,θj(j=1,2,…,n1)为输入层至隐含层的阈值;m为输出层节点数,w′jk(0≤w′jk≤1,j=1,2,…,n1,k=1,2,…,m)为隐含层至输出层的权值;y为隐含层至输出层的输出变量;θk′(k=1,2,…,m)为隐含层至输出层的阈值;f(z)为Sigmoid函数,如式(2)所示:
S2、定义式(1)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变量,进一步包含如下步骤:
S2-1:定义式(1)所述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进一步包括:
式(1)所述x1,x2,..,xn为指定主叫号码在连续7天中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
x1:总呼叫次数;
x2:被叫号码数,即主叫呼出号码的数量;
x3:接通次数;
x4:接通号码数,接通情况下主叫呼出号码的数量;
x5:平均通话时间;
x6:未接通次数;
x7:未接通号码数,未接通情况下主叫呼出号码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景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景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294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块项张量分解的深度神经网络压缩方法
- 下一篇:沙发(ZY布艺‑A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