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及消声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11619.4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4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秦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大林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B23P21/00;B23K9/16;F01N1/10;F01N1/08 |
代理公司: | 重庆百润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9 | 代理人: | 刘立春 |
地址: | 402260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管 汽车消声器 吸音棉 排气缓冲 芯部组件 进气 隔板 两端封堵 消声装置 端盖 壳体 消声器 贴紧 噪声 制作 组装 体内 | ||
1.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芯部组件组装好,再在芯部组件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上包裹吸音棉(7),然后将包裹有吸音棉(7)的芯部组件放进汽车消声器壳体(6)内,再用端盖(10)将汽车消声器壳体(6)的两端封堵起来,形成汽车消声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芯部组件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上包裹吸音棉(7)是将吸音棉(7)均匀展开,然后用吸音棉(7)对芯部组件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进行多层包裹,包裹后用胶带对吸音棉(7)进行固定,在芯部组件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外部形成一种吸音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层包裹是在芯部组件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外用吸音棉(7)反复进行缠绕,包吸音棉(7)时要让吸音棉(7)与两侧的隔板(4)贴紧,吸音棉(7)包裹的厚度要大于10mm,直至吸音层稍微突出芯部组件两隔板(4)的外边,在安装时将突出芯部组件两隔板(4)的外边吸音棉(7)压缩装入汽车消声器壳体(6)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芯部组件组装是先按照芯部组件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以及两隔板(4)在汽车消声器壳体(6)内的位置组装起来,并采用焊接将两隔板(4)与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焊接起来,形成芯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对芯部组件进行焊接时采用的是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进行焊接;焊接时电流为:110-180A,电压为:16-25V,气体流量为:8-12L/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用端盖(10)将汽车消声器壳体(6)的两端封堵起来是将芯部组件放入汽车消声器壳体(6)内后,进行焊接定位,固定芯部组件位置后,再用端盖(10)与壳体(6)的边缘对齐、贴紧,并将端盖(10)与壳体(6)的边缘夹紧、折弯进行包边,并从进气缓冲管(1)处输入压缩气体进行气密性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消声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焊接芯部组件:将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安装在两个隔板(4)之间并进行焊接固定;
B包棉:将吸音棉(7)均匀展开,对两隔板(4)之间的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进行包裹,并用胶带对吸音棉(7)进行缠绕、固定;
C.组装消声器:将芯部组件包棉后安装固定在壳体(6)中,并将端盖(10)与壳体(6)的边缘夹紧、折弯进行包边,组装成消声器;
D.气密性检测:从进气缓冲管(1)处输入29.4KPa的压缩空气,并保持30秒后,测量剩余的气压来进行气密性检测。
8.一种汽车消声器,包括壳体(6)和芯部组件,芯部组件包括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排气缓冲管(3)和隔板(4),且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排气缓冲管(3)安装固定在隔板(4)上,其特征在于,缓冲管(2)设在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之间;在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的外侧包裹有吸音棉(7)包裹,且吸音棉(7)与两侧的隔板(4)贴紧,在缓冲管(2)、进气缓冲管(1)和排气缓冲管(3)的两隔板(4)之间形成一个吸音区域;壳体(6)与两端的端盖(10)形成密闭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大林机械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大林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1161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