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07872.2 | 申请日: | 2017-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5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郑小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小华 |
主分类号: | B32B3/24 | 分类号: | B32B3/24;B32B27/08;B32B27/32;B32B27/40;B32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1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 面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炭黑涂层、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铜涂层和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和所述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为纳米级多孔的PE膜、纳米级多孔的TPU膜、纳米级多孔的PTFE膜或纳米级多孔的PP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高分子多孔薄膜作为基材骨架,中间涂覆炭黑层和铜层,将辐射率超高的炭黑层和辐射率超低的铜层组合成双层辐射体,当炭层朝外时,辐射散失的热量会大于体内的产热,从而导致体表温度的下降;当铜层朝外时,辐射散失的热量会小于体内的产热,从而导热体表温度上升,从而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衣服这种古老的发明,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不过,有趣的是,从兽皮、树叶开始,到丝绸、棉布、化学纤维,尽管衣服的材料不断地更新,但它们的基本作用也从来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减少散热,增加体表温度。
服装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维持人体正常温度,使人体感到舒适。服装的热传递基本上可分为两种:显热传递,即人体温度和外界环境存在差异可产生的热量传递,它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辐射来完成;潜热传递,即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蒸汽浓度差而产生的湿热传递,它主要通过蒸发和排汗来完成。传统服装主要通过控制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热辐射、热传导和对流而达到保温目的。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通过适当增加织物的丰厚度,使织物的静止空气层的空间加大以提高保暖效果;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人体已难以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来散失热量,此时应降低织物厚度以增大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且皮肤还需大量排汗,利用汗液的蒸发带走热量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随着服装的时装化,仅通过增加或降低织物厚度来维持人体适宜的温度,不但麻烦而且有时也很困难,而且也不美观。因此急需一种方法能得到轻薄但又能保持人体温度的织物出现。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织物靠厚度来维持人体适宜温度、具有保温效果的织物较厚、不美观、防水透气效果差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面料,从上到下依次包括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炭黑涂层、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铜涂层和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和所述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为纳米级多孔的PE膜、纳米级多孔的TPU膜、纳米级多孔的PTFE膜或纳米级多孔的PP膜,且所述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和所述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的材质可相同也可不相同。
采用高分子多孔薄膜作为基材骨架,中间涂覆炭黑层和铜层,其中炭黑层的辐射率为高达1,而铜层的辐射率只有0.3,将辐射率超高的炭黑层和辐射率超低的铜层组合成双层辐射体,当炭层朝外时,辐射散失的热量会大于体内的产热,从而导致体表温度的下降;当铜层朝外时,辐射散失的热量会小于体内的产热,从而导热体表温度上升,从而起到保温或降温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控制炭黑层或铜层朝外来实现保温或降温等效果,如周围环境温度较低需要保温时,将铜层设置朝外,其得到的服装面料即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需要降温时,将炭黑层设置朝外,其得到的服装面料即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所述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和所述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均为纳米级多孔的PE膜或纳米级多孔的PTFE膜。
优选地,所述炭黑为super P、科琴黑、BP2000等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第一高分子多孔薄膜的厚度为18-30μm,所述第二高分子多孔薄膜的厚度为2-8μm,所述第三高分子多孔薄膜的厚度为9-15μm。
优选地,所述铜涂层的厚度为0.1-0.3μm。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上述多层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小华,未经郑小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07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