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测量数据的自适应智能光学载荷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5018.2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73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周佳巧;崔文楠;张涛;夏鲁瑞;黄夏阳;陈泉润;李慕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1N21/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沪慧律师事务所 31311 | 代理人: | 李秀兰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测量 数据 自适应 智能 光学 载荷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测量数据的自适应智能光学载荷的实现方法。该智能载荷方案实现的关键在于自适应调整载荷参数。其主要流程为:载荷系统接收任务需求后,通过在多种平台和不同环境背景下建立的载荷参数库设定初步参数,根据自主数据处理系统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调整载荷的参数,直到达到最佳成像模式,进行目标的探测与识别。本发明优点在于该智能载荷的实现具有保证探测任务的完成质量、减少设备数量、缩小系统开销,有效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光学载荷实现多种类不同目标探测与识别,适用于军事探测领域。
背景技术
有效载荷是航天器上装载的为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要完成的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载荷可用与目标探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随着任务需求的不同而不同。
传统载荷大多只针对单一的专项任务进行设计,载荷系统在探测过程中,存在各种突发任务和随时变化的观测环境及观测对象。而卫星载荷研制发射后其指标就基本一成不变,无法根据观测目标、观测任务和载荷的不同,对观测任务进行自主优化。
因此传统载荷已经不能满足军事探测实际应用中日益增长的高时效性、精确获取以及多样化的需求,未来战场需要一个载荷实现多种任务融合,兼顾多种类不同目标探测与识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测量数据的自适应智能光学载荷的实现方法。
自适应智能光学载荷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自适应智能调参。考虑天基、空基、地基等多种平台下,不同地域地貌、季节气候和环境变化等因素,针对不同目标的载荷参数,建立全面完善的目标特性数据库和载荷参数数据库。载荷系统接收任务需求后,通过载荷参数库设定初步参数,根据自主数据处理系统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计算,调整载荷的参数,直到达到最佳成像模式,进行目标的探测与识别。
自适应智能调参流程图如图1所示,调参步骤主要为:
1)载荷系统接收到任务需求后,在已建立的载荷参数库进行检索。对于载荷参数库中已存在任务需求案例,可直接按参数库设定载荷参数;
2)如不存在,初步设置光学系统参数;
首先利用傅里叶分光技术选择波段,以综合信噪比最大为波段选择原则,波段选择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利用傅里叶光谱仪获得全波段的探测光谱,然后可以计算出不同起止波长的综合信噪比,得到综合信噪比曲线图,并以综合信噪比峰值的0.7倍设为阈值,对综合信噪比的图进行阈值分割,获得较优的探测波段区间。综合信噪比(SSNR)定义为:其中IT(λ)为目标信号强度,IB(λ)为背景的信号强度,σD(λ)为成像系统的噪声标准差;
再将光学系统的口径设为最大使得入瞳能量较大;积分时间和增益设为最大,收集能量较多;焦距设为最小,视场较大;
3)初步设定好参数后,进行目标的探测,判断探测结果是否达到最佳成像模式。自适应调整达到最佳成像模式的最优阈值Topt: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函数,在不同背景噪声及不同成像系统噪声情况下,调整阈值,使得成像清晰,记为该情况下的Topt。根据计算数据对最优阈值Topt与噪声各参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公式;
4)未达到最佳成像模式的阈值,需对参数进行细调。载荷参数细条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①如果信号饱和,波段、阈值、积分时间、增益参数不变,减小口径;如果信号继续饱和,减小增益,直到综合信噪比合适;②如果背景信号偏大,适当减小口径,直到综合信噪比合适;③如果噪声偏大,减小积分时间、增益,直到综合信噪比合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50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