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控温伴热带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57643.4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0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郑书林;徐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赫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56 | 分类号: | H05B3/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控 热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控温伴热带及其制造方法,涉及伴热带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金属导线电极;2)制备树脂导体层;3)辐照交联;4)发热PTC芯带挤制;5)制备绝缘内护套和加强外部套;6)绝缘挤包;7)二次辐照交联;8)编织金属编织屏蔽层;9)二次绝缘挤包,本发明结构创新,延长了产品寿命,工艺创新,保证树脂导体层与PTC发热体在熔融状态下同时成型粘在一起,减少了膨胀差异;采用等张力正规结构绞线的制造方法;产品性能创新,增加一道辐照交联的步骤,提升产品的耐用性;绝缘挤包增加安全性能;伴热带整体温度均匀,不会过热,安全可靠,安装以及运行费用低,维护渐变,便于自动化管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伴热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控温伴热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自限温伴热带(以下简称伴热带)又称自调控电伴热线或温控伴热电缆。它是一种电热功率随系统温度自调的带状限温伴热器。伴热带的电热元件,是在两根平行金属母线之间均匀的挤包一层具有正温度系数的导电塑料。导电塑料跨接在两条平行母线上形成并联回路的电阻发热体,能随被加热体系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输出功率,调整放出的热量,以达到自动限温的目的,以保证工作体系始终稳定在设定的最佳操作温区正常运行。
伴热带的并联线路结构使它可以在现场随时剪短或在一定范围内接长使用,使施工非常便利。并允许交叉重叠而无过热及烧毁之虑。一般情况下,可不配温度控制器。仅在温度控制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才配温控器。
目前市场上主要采用自限温电伴热带和工业恒功率电伴热带这两种类型。自限温电热带主要是由半导体材料组成,常见的如PTC材料,在管道防冻保温时启动电流特别的大,一般启动电流是正常工作电流的3到6陪甚至会更高,因为自限温电热带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即温度越低启动的电流越高,温度越低启动的功率也就越高,因此在防冻的工作过程中往往运行不稳定,能耗也较大,并且因为稳定性较差的缘故使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在制作生产过程中,自限温伴热带的材料有很多种不确定的因素,往往是某一种原材料出现了一点差异,即导致自限温伴热带质量很难控制,因此市场上的自限温伴热带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很难保证。而后者工业恒功率电伴热带,由于其高额的生产成本限制了在民用领域的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控温伴热带及其制造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多项缺陷。
一种自控温伴热带,包括PTC芯带,所述PTC芯带内具有两根平行设置的金属导线电极,PTC芯带外依次设有绝缘内护套、金属编织屏蔽层和加强外护套,两根金属导线电极通过树脂导体层与PTC芯带紧密接触并构成并联回路。
一种自控温伴热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金属导线电极:采用束线机绞制等张力绞线作为金属导线电极,金属导线电极的中心线间距为5-6mm;
2)制备树脂导体层:所述树脂导体层按照下述比例取各原料备用:低密度聚乙烯100份,PE-EVA三层耐老化复合棚膜5-12份,导电炭黑40-45份,氧化剂3-7份,丙酸十八碳醇酯0.3-0.5份,硫代二丙酸双十二烷酯0.2-0.5份,硬脂酸锌0.2-0.3份;
3)辐照交联:将步骤1)中的金属导线电极均匀地通过高能电子加速器的辐照扫描窗口进行整体辐照以完成交联过程;
4)发热PTC芯带挤制:将步骤2)得到的金属导电电极放在两个放线盘上,通过共挤生产线的主动放线架,使得两根金属导线电极绞线同时放出,经过张力控制器以恒定张力经过加热装置预热后,进入双芯四层共挤机头,依次包裹树脂导体层和发热体材料,并使得与金属导电电极的张力保持一致,与金属导电电极一起挤出,经过水冷却和气冷却后包裹的树脂导体层与金属导电电极和发热体紧密接触成为PTC芯带的一部分,经过牵引机快速拉出后绕在收线架的收线盘上,最终得到双芯双层的发热PTC芯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赫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赫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76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