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联网环境下前车智能避让推荐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44475.5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10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余海燕;向娇;侯于涵;王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辉腾律师事务所 50215 | 代理人: | 寸南华 |
地址: | 40006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网 环境 前车 智能 避让 推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为车联网环境下前车智能避让推荐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分别获取第一车辆、第二车辆的位置信息,得到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一道路信息;若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车联网服务器发送预备避让信息给第一车辆;雷达探测仪监测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的第二距离,并分别监测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的速度,将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的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一车辆、第二车辆的速度发送给车联网服务器;车联网服务器根据所述距离和第一车辆、第二车辆的速度,计算避让时间,生成避让方式,车联网服务器发送避让方式给第一车辆;驾驶员根据避让方式进行避让,本发明使前方车辆获得避让的宝贵时间,能够有效让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联网环境下前车智能避让推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辆越来越多,研究报告预计,在2020之前,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即人均0.17辆。人们的出行方式除了挤公交、地铁之外,自己开车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同时就造成了道路拥堵,甚至出现早高峰和晚高峰,这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如果应急车辆(120车辆、110车辆、119车辆等)遇到此类情况,将会耽误大量宝贵时间,延误或错过救人救灾的黄金时间。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虽然应急车辆有法律赋予的高优先权,但是在实际行驶中受到社会车辆的影响,应急车辆很难实现优先通行,尤其在拥堵路段,应急车辆很难超越排队车辆,造成了极大的延误,严重影响到城市应急救援服务的效率。经研究发现,近年来社会车辆跟应急车辆抢道的新闻却并不少见。针对应急车辆无法及时行驶绿色通道这一问题,虽已有很多相关应对措施,但仍然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应急车辆让道的困难。
尽管目前已存在自动监测系统,其目标车辆是后车,通常使用雷达探测仪及相关监测技术实现其功能。该系统可以监测前方道路情况,避过拥堵道路,有效地降低了后车堵车的几率。但是,在前方只有一条道路并且又是堵车的情况下,后车就只能被动地拥堵在路上。如果后车是紧急车辆,将会为群众和社会带来损失,所以传统的汽车自动监测系统或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联网环境下的前车智能避让方向推荐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导航上获知应急车辆的到来时间和距离数据,使得前行车辆(后文中包括第一辆车、第三车辆)司机或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平台能够更快捷地掌握车联网平台上的智能推荐方向,实现敏捷及时地让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前车智能避让方向推荐技术”处理思想,在前车上安装网联网传感器及监测系统,当后方有紧急车辆到来时,前车会自动监测紧急车辆的方位以及距离(前车即为前行车辆),并为前车车主或无人驾驶车辆控制平台提供让道方案,。本发明为车联网环境下的前车智能避让推荐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S1、分别获取第一车辆、第二车辆的位置信息,得到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间的第一距离以及第一道路信息;
S2、若所述第一距离小于第一距离阈值,则车联网服务器发送预备避让信息给第一车辆;第一距离阈值
S3、第一车辆接收到所述预备避让信息后,开启雷达探测仪,监测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的第二距离,并分别监测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的速度,将所述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的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的速度发送给车联网服务器;
S4、车联网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车辆与第二车辆的第二距离和所述第一车辆和第二车辆的速度,计算避让时间,根据第一道路信息以及所述避让时间生成避让方式并发送给第一车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44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改进人工免疫算法的平行机成组调度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物流管理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