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豆浆嘌呤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40912.6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09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钱和;成玉良;李越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C11/10 | 分类号: | A23C11/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豆浆 嘌呤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豆浆嘌呤含量的方法,属于食品去嘌呤技术领域。本发明豆浆采用降嘌呤大豆为原料,根据嘌呤在大豆中的不同存在形式,选择先将结合态的大分子嘌呤水解成小分子,再利用吸附剂吸附去除。方法可行性高,去除效果较好。本发明豆浆安全无毒,嘌呤去除率高,营养损失小,口感与普通豆浆相比无明显变化,可作为通风病人的放心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豆浆嘌呤含量的方法,属于食品去嘌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豆浆是一种深受国人喜爱的传统饮品,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饮料。由于富含植物蛋白,磷脂,维生素和矿物质,长久以来一直作为早餐的首选食品,并且已经被开发成多种豆浆饮料,如豆奶、红枣豆浆、黑芝麻豆浆等。传统豆浆的做法是:把黄豆放在水中浸泡10-12个小时,将水烧开后磨浆,用纱布过滤残渣即得到豆浆成品。虽然豆浆营养丰富,口味独特,但采用现有方式加工出来的豆浆仍保留着较高的嘌呤含量,不适宜痛风病人食用。为了改善痛风病人的生存质量,如何去除豆浆中的嘌呤,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目前,针对豆浆嘌呤去除困难的问题,国内已有的解决方案中,主要方法有物理性的盐析、吸附。物理方法可以去除的大多是游离态的嘌呤,对分子量较大的结合态嘌呤,如核酸类物质的去除效率有限,且盐类的添加容易引起豆浆口感的改变。本发明采用化学方法,向豆浆中加入一定量的核酸外切酶,先将结合态嘌呤水解成游离态,再利用吸附剂吸附小分子的游离态嘌呤,从而使豆浆中的嘌呤含量大大降低,最终制成低嘌呤豆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豆浆嘌呤含量较高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豆浆嘌呤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豆浆嘌呤含量的方法,所述方法是以降嘌呤大豆为原料制备成豆浆,向所述豆浆中加入核酸外切酶进行酶解,然后采用吸附剂进行吸附。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嘌呤大豆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按照1:5-1:10质量体积比将大豆加入到浓度为1-3%的氯化钙水溶液中进行搅拌浸泡;其中浸泡温度为50-70℃,浸泡时间为2-4h;将浸泡好的大豆水洗去除表面的氯化钙,放入高压电场脉冲发生器中,以脉冲电场15-30kv/cm、脉冲数15-25次、脉冲宽度2-6μs进行处理,清洗后得到降嘌呤大豆产品。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核酸外切酶的添加量为豆浆的1%~2%(m/v)。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核酸外切酶的水解温度为40-60℃,反应pH为5-7,水解时间为2-4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为活性炭、壳聚糖、分子筛。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剂的添加比例为2%~4%(m/v),处理时间为1~2h。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豆浆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将上述降嘌呤大豆以1:4~8的豆水比放入搅拌机中,先低速搅拌1~2分钟,加入适量消泡剂,再中速搅拌1~2分钟,过胶体磨2~5次后制成豆浆。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豆浆饮料。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方法在制备降嘌呤饮料中的应用。
本发明有益效果:
(1)本发明豆浆采用降嘌呤大豆为原料,根据嘌呤在大豆中的不同存在形式,选择先将结合态的大分子嘌呤水解成小分子,再利用吸附剂吸附去除。方法可行性高,去除效果较好。
(2)本发明豆浆安全无毒,嘌呤去除率高,营养损失小,口感与普通豆浆相比无明显变化,可作为通风病人的放心食物。
具体实施方案
嘌呤含量测定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09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