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拼焊板热成形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240600.5 | 申请日: | 2017-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7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 发明(设计)人: | 卢磊;王健;江克洪;黄松伟;胡昕;张旭光;迟惠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11371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魏彦 |
| 地址: | 318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浮模块 压力机 生产效率 热成形模具 模具镶块 使用寿命 弹性部 板料 模座 材料成型 上下浮动 凸模镶块 成形腔 次品率 放置板 良品率 板件 多腔 料厚 受限 贴合 模具 冷却 损伤 缓解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拼焊板热成形模具,涉及材料成型的技术领域,包括压力机模板、模座、悬浮模块和弹性部;悬浮模块包括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压力机模板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拼焊板的成形腔;通过弹性部作用于悬浮模块远离压力机模板的一端,使得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可相对于模座上下浮动,从而弥补拼焊板的料厚偏差,使得模具同拼焊板贴合,多腔生产的板件可以在相同条件下冷却,以达到最佳生产效率和模具镶块的保护,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受限、良品率低以及部分凸模镶块损伤造成使用寿命的降低以及成本的增加的技术问题,提供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次品率,延长模具镶块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拼焊板热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激光拼焊板是采用激光能源,将若干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涂层的钢材、不锈钢材、铝合金材等进行自动拼合和焊接而形成一块整体板材、型材、夹芯板等,以满足零部件对材料性能的不同要求,用最轻的重量、最优结构和最佳性能实现装备轻量化。
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拼焊板的生产模具,如图1所示,拼焊板A 区的料厚取负公差下限,拼焊板B区正公差上限,这一偏差的影响带来的结果是当B区在模腔内同凸凹模零接触的时候,料片A区在模腔内与模腔的间隙为0.1mm。理论上A区和B区共同分担压力机的力,但是由于公差的影响,走正公差的拼焊板同模具体的压力就变得比理论值更大,而走负公差的拼焊板同模具存在一定的间隙。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拼焊板的生产模具会直接影响使B区的降温速度几倍于A区,从而引发的问题有:1、生产效率受限,生产节拍受制于降温最慢的拼焊板的冷却时间。2、良品率低,降低的降温速度势必带来马氏体不完全的转换,从而影响了零件的抗拉强度。3、部分凸模镶块损伤:当降温最慢的拼焊板可以满足强度条件脱模的时候,降温快的板件由于温度较低,热膨胀的影响会“紧紧的”抱紧凸模,对于1500MPa的热成形钢板很容易将凸模镶块拉出痕迹带来模具损伤,损伤到一定程度则需要更换镶块,造成使用寿命的降低以及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拼焊板热成形模具,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效率受限、良品率低以及部分凸模镶块损伤造成使用寿命的降低以及成本的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拼焊板热成形模具,拼焊板由不同厚度的板材焊接组成,拼焊板热成形模具包括:压力机模板、模座、悬浮模块和弹性部;
悬浮模块包括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并排设置,模座设置有放置槽,第一悬浮模块、第二悬浮模块和弹性部均设置于放置槽内,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均通过弹性部与模座连接,第一悬浮模块与第二悬浮模块滑动连接;
压力机模板设置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远离模座的一端,且压力机模板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拼焊板的成形腔。
进一步地,模座的开口方向向上,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均通过弹性部设置于所述放置槽内;
压力机模板作用于成形腔的拼焊板,拼焊板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接触,以使弹性部反作用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
进一步地,模座的开口方向向下,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远离弹性部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模座的两端侧壁设置有卡板,卡板与模座的两端侧壁连接,且卡板与卡槽卡接,以使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均通过弹性部与放置槽的内壁连接;
压力机模板作用于成形腔的拼焊板,拼焊板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接触,以使弹性部反作用于第一悬浮模块和第二悬浮模块。
进一步地,第一悬浮模块与压力机模板的成形腔的厚度形成拼焊板的负公差;
第二悬浮模块与压力机模板的成形腔的厚度形成拼焊板的正公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406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核聚变真空室壳体冷成型模具
- 下一篇:模具组件及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