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节能的双重动力提升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38385.5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2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邓冬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冬来 |
主分类号: | F02M27/06 | 分类号: | F02M27/06;F02M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9000 广东省江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节能 双重 动力 提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节油器,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节能的双重动力提升器,属于汽车节能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发展,汽车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大,消耗汽油资源量也越大,衍生出汽车后市场节油节能技术产品也琳琅满目,目前无需改变汽车内部结构,又具有节油效果的产品有燃油添加剂,磁化节油器,纳米瓷球技术节油器等。燃油添加剂需要频密添加,使用成本非常高,造成成本极大浪费。磁化节油器通过磁化技术使燃油充分燃烧,改变燃油分子结构,其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明显。纳米瓷球负离子技术通过红外物理反应技术虽然能有效对油品质量提高起到节能效果,但纳米瓷球容易磨损,氧化,风化,渗透污染后把瓷球损坏,导致效果失灵,堵塞油路,损坏发动机,针对以上产品缺点,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既节能又提升汽车动力的新产品,满足汽车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节能的双重动力提升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节能的双重动力提升器,包括外管,所述外管内壁上设有通过一连接部,并连接有内管,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内管一端留有未与连接部连接的端部;
所述腔体中填充有负离子玻璃珠,腔体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隔栅和第二隔栅;所述第一隔栅设有孔,并套在内管的端部上;
所述内管中安装有若干个隔层密封座,隔层密封座呈管状,相邻的隔层密封座之间形成隔层,并且隔层中设有同极磁块组件,所述同极磁块组件由两块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同极磁铁组成,两块同极磁铁之间设有通孔或间隙;
所述外管一端设有进出油端盖,进出油端盖上设有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出油管内侧端插入内管中,所述外管另一端设有底封盖,底封盖内侧面设有连通内管与腔体的过油凹槽。
所述进出油端盖与第一隔栅之间设有弹簧。腔体中的负离子玻璃珠是填充满的,通过弹簧压紧。
所述第一隔栅上设有弹簧固定槽。
所述出油管内侧端设有O型圈。
所述底封盖和进出油端盖上均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工作时,燃油经进油管进入腔体,燃油流经负离子玻璃珠,产生远红外作用使,进而使燃油分子产生共振效应,使燃油大分子团变为小分子团,使燃油能够更加充分燃烧,从而使动力提升,起到低碳环保节能效果;然后,燃油进入过油凹槽,再进入内管,当燃油通过内管中的同极磁铁组件,受同极磁铁组件的同极相斥磁化作用,再通过隔层密封座的缓冲,循环往复产生磁化效果,致使燃油分子球、分子链发生变化,增加分子活动,进而增加同氧分子的结合力,同时有利于燃油的雾化,使燃油烧更充分,积碳更少,从而达到节油目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是:本发明通过负离子玻璃珠产生远红外作用,使燃油分子产生共振效应,同时,通过同极磁铁组件产生同极相斥作用,并与隔层密封座循环产生涡流起到磁化的作用而实现节油、动力提升功能,节油、动力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由于玻璃珠为圆形,燃油经过时不会出现堵塞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外管和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底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述。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一种汽车节能的双重动力提升器,包括外管1,所述外管1内壁上设有通过一连接部18,并连接有内管2,内管2与外管1之间形成一个腔体3;内管2一端留有未与连接部连接的端部19;
所述腔体3中填充有负离子玻璃珠4,腔体3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隔栅5和第二隔栅6;所述第一隔栅5设有孔(图中未示),并套在内管2的端部19上;
所述内管2中安装有若干个隔层密封座7,隔层密封座7呈管状,相邻的隔层密封座7之间形成隔层,并且隔层中设有同极磁块组件8,所述同极磁块组件8由横截面呈半圆形的同极磁铁8-1和磁铁8-2组成,磁铁8-1和磁铁8-2之间设有通孔或间隙;
所述外管1一端设有进出油端盖9,进出油端盖9上设有进油管10和出油管11,所述出油管11内侧端插入内管2中,所述外管1另一端设有底封盖12,底封盖12内侧面设有连通内管2与腔体3的过油凹槽13。
所述进出油端盖9与第一隔栅5之间设有弹簧14。腔体3中的负离子玻璃珠4是填充满的,通过弹簧14压紧。
所述第一隔栅5上设有弹簧固定槽15。
所述出油管11内侧端设有O型圈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冬来,未经邓冬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83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支撑和导流作用的喷嘴结构
- 下一篇:一种极寒地区的柴油动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