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量测系统及数据传输接口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36747.7 | 申请日: | 201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7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宏彰;简廷旭;廖华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28;H03M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数据传输 接口 | ||
一种量测系统及数据传输接口。量测系统包含信号产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数据传输接口。信号产生器传送输入数据给数据传输接口。信号接收器从数据传输接口接收输出数据。信号接收器根据输出数据中的错误回报数据,以量测出数据传输接口的抗抖动能力。数据传输接口包含接收电路、同步电路以及发射电路。接收电路用以接收输入数据,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产生误码信号。同步电路接收误码信号,以产生误码指示信号。发射电路用以将输出数据送给信号接收器,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接收误码指示信号,且根据误码指示信号以于输出数据中产生错误回报数据。本实施可降低量测系统的费用,在时脉不同步或输出数据为高频时有效量测数据传输接口的抗抖动能力。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量测系统及数据传输接口,且特别是有关于抗抖动能力的量测系统及数据传输接口。
背景技术
在数据传输接口(Data Transmission Interface)中,抖动(Jitter)是指周期信号的期望值随时间的偏离。由于某些抖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存在对现代数据传输接口要表现出一定抖动容忍且仍满足性能要求的需求。实际上,许多行业标准要求数据传输接口需具有根据不同指标测量的最低抖动容限(Jitter Tolerance)。因此,制造商、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最终用户非常关注数据传输接口或芯片的抗抖动能力及其量测方法。传统上,已存在一种数据传输接口的抗抖动能力的量测方法,即利用量测设备将抖动与输出数据传送至数据传输接口,再透过分析数据传输接口的输出来确定数据传输接口的最低抖动容限,作为其抗抖动能力的评估。
然而,传统上较低阶的量测设备大多无法量测到数据传输接口在跨时域(clockdomain crossing)操作时的抗抖动能力,特别在高频操作时的抗抖动能力。另外,高阶量测设备虽然可以量测到数据传输接口在跨时域(clock domain crossing)操作时的抗抖动能力,唯其售价相对昂贵,并非一般量测单位所能负担。
因此,如何降低量测设备的费用,并同时可以有效量测到数据传输接口在跨时域(clock domain crossing)操作时的抗抖动能力,特别在高频时的抗抖动能力,为本领域待改进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接口的量测系统,包含信号产生器、信号接收器以及数据传输接口。信号产生器耦接数据传输接口,用以传送输入数据给数据传输接口。信号接收器耦接数据传输接口,用以从数据传输接口接收输出数据,其中信号接收器根据输出数据中的错误回报数据,以量测出数据传输接口的抗抖动能力。数据传输接口包含接收电路、同步电路以及发射电路。接收电路耦接信号产生器。接收电路操作于第一时脉信号,用以接收输入数据,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产生误码信号。同步电路耦接接收电路。同步电路接收误码信号,以产生误码指示信号。发射电路耦接同步电路、接收电路以及信号接收器。发射电路操作于第二时脉信号,用以将输出数据送给信号接收器,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接收误码指示信号,且根据误码指示信号以于输出数据中产生错误回报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同步电路基于跨时域(clock domain crossing;CDC)运作,是根据该第一时脉信号接收该误码信号,并根据该第二时脉信号输出该误码指示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时脉信号与该第二时脉信号为同频不同相位的时脉信号或不同频率的时脉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信号产生器、该信号接收器、该接收电路及该发射电路各具有相同的一数据对照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信号产生器根据该数据对照表产生该输入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接收电路运算处理该输入数据,以产生一回复数据,且该接收电路比对该数据对照表与该回复数据,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产生该误码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发射电路根据该数据对照表输出该输出数据,并于数据错误发生时于该输出数据中产生该错误回报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创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367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