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3485.4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1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杨亦桐;张超;邓朝文;乔在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1/18 | 分类号: | H01L31/18;H01L31/03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共蒸发 吸收层 铜铟镓硒薄膜 制备 碱金属掺杂 蒸发源 衬底 薄膜太阳电池 薄膜表面 不锈钢箔 电学性能 界面复合 界面结晶 聚酰亚胺 真空条件 背电极 腔室 钛箔 加热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属于薄膜太阳电池技术领域。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步骤1:将镀Mo的聚酰亚胺、钛箔或不锈钢箔衬底放置共蒸发腔室;步骤2:真空条件下在Mo背电极上共蒸发In、Ga、Se材料2-4min;步骤3:共蒸发Cu、In、Ga、Se材料25-30min;步骤4:共蒸发In、Ga、Se材料6-9min;步骤5:共蒸发NaF、Se材料8-12min;步骤6:共蒸发KF、Se材料4-6min;步骤7:保持衬底温度在340-360℃不变,停止Se蒸发源加热,直至Se蒸发源温度低于160℃后,铜铟镓硒薄膜吸收层制备完成。本发明具有界面结晶质量好,减少界面复合,保证吸收层薄膜表面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太阳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是用太阳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源利用方式,具有无噪声、无污染、能源取之不尽、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被广泛关注和大力推广。
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是一种四元化合物太阳电池,具有较高的质量比功率和光吸收系数,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抗辐照能力和弱光特性,是太阳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开发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单体电池和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碱金属掺杂是提高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性能的有效手段,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钠(Na)的掺杂工艺。研究表明,掺杂0.01%~0.1%的Na元素可以有效地减少铜铟镓硒吸收层中的施主缺陷,增加空穴浓度,从而提高吸收层的电学性能,将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30%~50%。近年来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铜铟镓硒吸收层中掺入一定量的钾(K)元素也可以提升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这是由于一方面K元素可以促进镓(Ga)元素融入铜铟镓硒晶格,提高吸收层材料对Ga含量的容忍度,为实现制备高Ga吸收层提供了可能,高Ga吸收层有助于提高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另一方面K元素能够促进缓冲层中的镉(Cd)元素向铜铟镓硒吸收层中扩散,从而起到提高异质结界面结晶质量,减少界面复合的作用。
对于柔性衬底(聚酰亚胺、不锈钢、钛箔等)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由于衬底材料中不含有碱金属元素,无法如钠钙玻璃衬底一样实现制备过程中碱金属从衬底扩散进吸收层,因此需要采用人为掺杂碱金属的方法来改善太阳电池的性能。采用共蒸发法制备铜铟镓硒太阳电池吸收层的过程中,碱金属掺杂可以采取前掺、共掺(对于三步法共蒸发铜铟镓硒工艺,又分为第一步共掺、第二步共掺、第三步共掺)、后掺等多种方式,其中前掺和共掺的方法碱金属会聚集在晶界处阻碍晶粒间的融合,从而影响吸收层的结晶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控制准确,产品界面结晶质量好,减少界面复合,保证吸收层薄膜表面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等特点的碱金属掺杂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的制备方法。
针对申请号CN201710099197.2和CN201610333959.6发明中所述的掺杂单一种类碱金属的方法,本发明提出了在铜铟镓硒吸收层中依次掺入Na、K的工艺,利用掺K提升界面结晶质量的同时促进Na的掺杂,提高载流子浓度。另外针对申请号CN201410724780.4发明中所述的第三步共掺碱金属的方法,本发明提出了后掺碱金属Na、K工艺,可以减小碱金属掺杂对于吸收层结晶质量的不利影响。本发明制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采用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34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