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95326.4 | 申请日: | 201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8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章锡俏;杨龙海;张春;朱晓燕;吉文超;谢泽钜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7 | 分类号: | G08G1/07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华夏松花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 代理人: | 岳昕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分离 三层 立体 交叉口 地面 交通 组织 优化 方法 | ||
一种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通行延误普遍偏高,时空资源的利用率低的问题。过程为:一:假设将南北方向作为下穿隧道方向,将东西方向作为跨线桥方向;规定信号控制各进口车道及绕行等待车道上车辆的运行规则;二:假设将南北方向作为下穿隧道方向,将东西方向作为跨线桥方向;根据信号交叉口情况,协调主、预信号及南北向直行第二阶段信号配时;三:根据一、二及道路实际情况确定南北直行待转区的长度G,并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本发明用于交通组织优化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交通拥挤以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当今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问题。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的关键,它是整个城市道路的“瓶颈”地带。道路由许多交叉路口连接而构成道路网。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国内外的学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其中,对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非互通式立体交叉口),采用跨线桥(上承式)和隧道(下穿式)使相交的道路在上、中、下三个平面通过,上下层道路没有匝道联接,转向交通需通过中间层地面的平交口完成转向。该类型交叉口地面交通流以左转为主,直行车辆较少。该型立体交叉口地面交通流按照信号灯指示通过交叉口,且大部分的信号设置均为四相位。导致通行延误普遍偏高,时空资源的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通行延误普遍偏高,时空资源的利用率低的问题,而提出一种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一种适用于分离式三层立体交叉口的地面交通组织优化方法具体过程为:
步骤一:假设将南北方向作为下穿隧道方向,将东西方向作为跨线桥方向;规定信号控制各进口车道及绕行等待车道上车辆的运行规则;具体过程为:
东西向进口道在跨线桥下的掉头车道前设置预信号灯,预信号灯包括东西向直行预信号灯、东西向左转预信号灯,东西向出口道在掉头车道前设置南北直行第二阶段信号灯;
当南北向直行信号灯(南北向直行第一阶段信号灯)亮起时,南北向直行车辆右转进入绕行待转车道等待;当南北向直行第二阶段信号灯亮起时,排队待转的直行车辆掉头穿过跨线桥,然后使用东西向右转车道完成绕行;
在南北直行车辆绕行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时通行东西向左转车辆,第二阶段同时通行南北向左转车辆;
两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为南北向直行车辆右转进入绕行待转车道;第二阶段为排队待转的直行车辆掉头穿过跨线桥,然后使用东西向右转车道完成绕行;
步骤二:假设将南北方向作为下穿隧道方向,将东西方向作为跨线桥方向;根据信号交叉口情况,协调主、预信号及南北向直行第二阶段信号配时;具体过程为:
协调交叉口预信号与主信号及南北向直行第二阶段信号间的配时,预信号分为东西向直行预信号、东西向左转预信号,主信号分别为东西向直行左转信号、南北向直行左转信号;
东西向直行主信号绿灯结束时,东西向直行车辆预信号绿灯提前结束,东西向直行车辆在第二停车线位置处停车等待;待交叉口内车辆清空后(全红时间),南北向直行绿灯亮起,南北向直行车辆右转进入待转车道等待,同时东西向左转车辆预信号绿灯与东西向左转车辆主信号也亮起;
东西向左转主信号绿灯结束时,东西向左转预信号绿灯提前结束,待交叉口内车辆清空后(全红时间),南北直行第二阶段信号灯绿灯亮起,南北向左转信号绿灯同时亮起,在待行区等待的南北向直行车辆通行,南北左转信号结束时,南北直行第二阶段信号同时结束;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步骤二及道路实际情况确定南北直行待转区的长度G,并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953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