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80733.8 | 申请日: | 2017-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22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叶惠林;张羽;许良珍;方芳;杨河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5/00 | 分类号: | B32B15/00;B32B17/00;B32B17/06;B60J3/04;G02F1/1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控变色 透明导电层 玻璃基材 车用玻璃 电能提供装置 输出 变色 汽车 | ||
1.一种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玻璃基材层;
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汽车的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电能;
电控变色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上,所述电控变色层接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输出的所述电能且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根据所述电能大小而变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玻璃基材层上且位于所述电控变色层及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接收所述电能提供装置输出的所述电能并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间产生一电場以控制所述电控变色层的变色程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为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的临限表面负载位准位于0.05μg/每平方厘米至10μg/每平方厘米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纳米金属丝,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的纵横比介于10至100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更包括一基质层,该基质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上以供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附着,该基质层的厚度为10nm至5μm,折射率位于1.3至2.5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上的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中长度大于5μm的纳米金属丝比例大于92%。
9.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纳米金属透明导电层包括二氧化钛钠米粒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金属丝形成下述的图案层及其组合:网点、多角形、交错线列、同心圆或类圆排列。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提供装置包括光电转换器,所述光电转换器电性连接于所述电池以及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其中,当光线充足时,所述光电转换器首先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如存在多余电能,所述光电转换器将多余电能输出至所述电池,所述电池进行储能;当光线不足时,所述电池输出所述电能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及/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及/或所述第二玻璃基材层为全钢化或区域钢化玻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控变色车用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材层包括依次叠置的第一玻璃层、粘着层及第二玻璃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8073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叶片内部电加热层的绝缘方法
- 下一篇:一种槽型构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