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面相控阵天线对航天器动态目标的自跟踪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72623.7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1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政;杜丹;俄广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72 | 分类号: | G01S13/72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郭纯武 |
地址: | 610036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面 相控阵 天线 航天器 动态 目标 跟踪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球面相控阵天线对航天器动态目标的自跟踪方法,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可靠、耗费硬件资源小的跟踪方法。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四个阵面天线链路接收到的射频信号通过DBF加权模块波束合成信号,差波束形成模块将和/差波束信号送后端基带角度误差解调模块处理后,解出方位误差电压与俯仰误差电压,将方位误差电压与俯仰误差电压送波控计算机处理,波控计算机利用波控软件估算目标来波方向,使用二阶数字跟踪环路将跟踪中间变量V(Z)与多波束电扫增益系数K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天测控领域中一种采用测控体制数字波束形成的球面相控阵天线对航天器动态目标的自跟踪方法。
背景技术
在多波束测控系统中,波束控制系统使用扫描的方法对天线阵的每一个馈源进行扫描, 查找信号最大值,根据最大值的位置查表获得偏差量后引导天线控制系统对准目标主波束。这种工作体制导致了引导数据存在三个缺点,首先是引导数据的阶跃跳变,由于波束控制系统通过查找接收到最强信号的馈源位置,受到馈源自身宽度和馈源之间安装间隙的影响,馈源与馈源之间必然产生盲区,因而导致了数据的不连续。其次是由于波束控制系统遍扫所有馈源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其数据更新率低于天线控制系统闭环控制频率。再次当天线运动至主波束边缘时,波束控制分系统与基带分系统引导数据在交接上存在跳变。由于这三个缺点的同时存在,使用传统的PID控制算法必然导致天线的震荡和收敛调整时间的延长,对于高速运动的目标无法实现捕获。尤其是当目标过顶时,目标的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值,甚至超出了相对速度运动的允许最大值,因此根本不可能完成目标捕获。在飞行器的起飞降落阶段主要是俯仰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比较大;在正常飞行阶段主要是方位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比较大;各种初始段或再入段也是方位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比较大。由自动控制原理可知,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精度存在矛盾,获得良好动态性能的同时可能会损失稳态精度,对于测控站大动态目标的捕获和跟踪来说,不但要求实现目标的快速捕获,而且跟踪精度要高。对于高动态目标,在跟踪初始阶段受到多径效应或黑障效应的影响,目标下行信号波动较大,且在任务开始段需要完成从引导至单脉冲跟踪的切换,这就要求系统的带宽要宽,响应速度要快,收敛震荡次数要少。只要飞行器仰角不为零,则方位误差总是大于跟踪系统横向误差,而且在横向误差不变时,方位误差随着仰角的增大而增大,当仰角趋于90时,方位误差趋于无穷大。当卫星从天线天顶通过时,实现较高的跟踪精度,天线的方位转动速度须非常大,以至于根本不能实现。
数字多波束形成的球面相控阵天线技术被视为新一代雷达所必须采用的技术,它保留了天线阵列单元信号的全部信息,并可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阵列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获得优良的波束性能,方便地得到超分辨和低副瓣的性能,实现波束扫描、自校准和自适应波束形成等,并且具有多目标同时测控支持能力。
现有技术中数学多波束球面相控阵测控系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卫星编队飞行、空间站交会对接、虚拟卫星等多目标复杂航天任务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具备多目标运行管理、多目标同时测控支持能力的新形测控体制。在数字多波束球面相控阵系统中由于同时实现对多个动态目标的波束形成,每个独立的数字波束需要知道动态目标的实时位置信息,即需要得到对动态目标的无偏来波估计,完成对动态目标的自跟踪功能,解决数字多波束球面相控阵系统对动态目标的信号接收问题。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工程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阵列天线通道的一致性标校,以及对目标的自跟踪。因为数学波束形成其实质就是对A/D变换后数字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波束的特性如波束指向、副瓣电平、主瓣宽度等完全由权值决定。权值计算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对各信道进行幅相校准,克服各信道不一致和互耦的影响,然后是天线对目标的自跟踪,其实质是对目标来波方向估计。最后根据通道一致性标校结果以及目标自跟踪的位置信息由DSP权值计算板完成通道幅度和相位加权值的计算,最终完成希望的波束形成指向。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未经西南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6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