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包内冷却系统液体流量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72379.4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7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王磊;翟旭亮;赵廷贺;王晓东;刘伟;李拂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34 | 分类号: | G01F1/34;G01F15/1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驰宇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系统 液体 流量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包内冷却系统液体流量测试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微流量、管路短及管路形状不规则无法安装流量计的情况,同时本测试方法不仅适用于双路电池冷却系统,还可以支持多路电池冷却系统同时进行流量测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首先将被测系统内双路或多路电池冷却系统分割出,各支路管路开孔,压差传感器接到管路开孔处,然后各支路与流量控制设备分别连接,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各支路的“流量‑流阻”曲线;然后将整个被测系统接入到系统测试台架,各支路压差传感器保留且摆放位置不变,启动系统测试台架动力源电动水泵,读出各支路压差值,通过查询各支路“流量‑流阻”曲线的办法,得出各支路的流量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包内冷却管路液体流量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车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及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动力电池发热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液冷方式。为保证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及安全,不仅要将电池模块保持在合理的温度区间,还要求不同模组间内的模块温差小。因不同模组所含模块的数量不一致,模组整体的发热功率不一致,导致不同的并联支路需要的冷却液流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将流量精准的分配至相应支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各模组内模块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解决各并联支路流量分配的问题,一般可以通过计算分析、仿真分析进行设计,后续进行试验进行验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管路上安装流量计,用流量计读出每一个支路的流量。用流量计测试固然方便,但流量计的使用往往受到很多限制。涡轮流量计要求:上下游侧应分别有不少于5倍和3倍公称通径长度的直管段。电磁流量计要求:前置直管段≥5DN,后置直管段≥2DN。超声波液体流量计要求:被测试位置直线段长度至少为管子直径10倍以上,最好15倍以上。流量计自身存在流阻,当流量计串联到管路中,该支路的“流量-流阻”特性发生改变,特别是小微流量情况下,使得冷却液流量无法按照理论设计的数值进行分配。
本发明依托实例情况为:被测动力电池包内支路为并联关系,受电池包内空间结构限制,单管总长度≤130mm,单管直管段长度区间(10-33)mm,管路公称通径12mm,流量测试范围:(1.2~4.5)L/min。被测系统为典型的小微流量测试,因管路过短无法引入流量计,即使强制接管、改变水流方向引入流量计,因此处为小微流量且前后无直管段,“额外引入的管路、水流方向的改变、流量计自身的阻力”对并联支路流阻特性产生破坏,增大了流量测试误差,从而导致散热不均匀,电池模块间温差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背景,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包内冷却系统液体流量测试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微流量、管路短及管路形状不规则无法安装流量计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包内冷却系统液体流量测试方法,汽车动力电池包内,电池冷却系统贴附在汽车动力电池上为汽车动力电池提供冷却功能,所述的电池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水冷板的出口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第二水冷板的进口同时第二水冷板的出口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第三水冷板的进口组成第一支路,第一水冷板的进口为第一支路的进口,第三水冷板的出口为第一支路的出口,第四水冷板的出口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第五水冷板的进口同时第五水冷板的出口通过连接管路连接第六水冷板的进口组成第二支路,第四水冷板的进口为第二支路的进口,第六水冷板的出口为第二支路的出口,第一支路的进口和第二支路的进口通过连接管路连接形成电池冷却系统的电池冷却系统总进口,第一支路的出口和第二支路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形成电池冷却系统的电池冷却系统总出口,从而构成一个由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组成的双路电池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本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电池冷却系统中第一支路进口和第二支路进口之间的管路断开,将电池冷却系统中第一支路出口和第二支路出口之间的管路断开,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中各自的水冷板之间的连接管路保持原有连接方式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723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工用室内维修登高梯
- 下一篇:组合爬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