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性混凝土防碳化涂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3600.X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5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席浩昌;李生兵;周玉婷;戴传彬;彭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梁(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41/71 | 分类号: | C04B41/71;C09D133/00;C09D7/61;C04B28/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贝律师事务所31301 | 代理人: | 范海燕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性 混凝土 碳化 涂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性混凝土防碳化涂料。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房屋建筑、桥梁建筑等都大量使用混凝土结构。随着这些工程结构使用的时间增长,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越发受到广泛关注。混凝土碳化是混凝土重要的指标之一,是混凝土所受到的一种化学腐蚀。空气中CO2气渗透到混凝土内,与其碱性物质起化学反应后生成碳酸盐和水,使混凝土碱度降低的过程称为混凝土碳化,又称作中性化。碳化后使混凝土的碱度降低,当碳化超过混凝土的保护层时,在水与空气存在的条件下,就会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钢筋开始生锈。同时,碳化增加混凝土孔溶液中氢离子数量,因而会使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减弱。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碳化成为整个混泥土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应用化学渗透原理,使活性SiO2及化学激发剂渗透到混凝土内部,活性SiO2与混凝土中的水化副产物Ca(OH)2反应生成CSH凝胶,同时利用化学激发剂促进水泥中熟料矿相的水化,并激发水泥或混凝土中的掺和料如粉煤灰矿渣的活性,加速火山灰反应,生成低Ca/Si比、稳定的CHS凝胶,填充于混凝土的毛细孔隙中,阻塞毛细管通道,并减少不利于强度和耐久性的Ca(OH)2含量,使得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耐久性得到较大的提高。同时密实的混凝土表面阻止了外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水份、腐蚀性离子及酸性气体的侵蚀,从而起到混凝土的防碳化作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性混凝土防碳化涂料,防碳化涂料由底漆、中层漆、面漆三部分组成,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所述底漆由以下原料组成:
所述中层漆为双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
A组:
B组:
特种水泥 40-60%
石英砂 40-60%
纳米级硅酸盐增强剂 0.15-0.4%
所述面漆由以下原料组成:
其中所述中层漆中A组分和B组分的比例为1:4。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流平剂为25%固含量的聚醚聚氨酯缔合型流变助。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消泡剂为聚丙醇、磷酸三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特种渗透剂为硅氧烷类的一种;上述成膜剂为十二醇脂。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增稠剂为缔合型聚氨酯增稠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乳液固含量大于60%。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防霉剂为亚硝酸盐。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增强剂为超细纤维素。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防腐颜填料为滑石粉、重钙粉、高岭土、沉淀硫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上述特种助剂为紫外光吸收剂、抗氧化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纳米级硅酸盐材料和有机硅氧烷缩合物作为混凝土防碳化的主要材料,纳米级硅酸盐材料可以有效地渗透进混凝土内部,与水泥的水合副产物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SH硅酸盐水凝胶,填充进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隙和微裂纹中,密实了混凝土结构,使外部的气体难以进入到混凝土内部,同时有机硅氧烷材料也可以渗透进混凝土,形成憎水层,阻止了外部水分的侵入,从而有效的阻止了混凝土碳化反应的发生。在防止混凝土发生碳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降低了氯离子等水中腐蚀性离子的渗入率,并改善了混凝土的冻融稳定性。同时配套底漆,有效地阻止了基材表面水分的侵入。配套面漆,不仅能起到美观作用更使混凝土结构更加密实,防碳化效果更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水性混凝土防碳化涂料底漆、中层漆和面漆的制备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梁(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纳梁(上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36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