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PBO纤维生产的工艺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155695.0 | 申请日: | 2017-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11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江;石森昊;秦进;梁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新晨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F6/74 | 分类号: | D01F6/74;C08G73/2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向丹 |
| 地址: | 6114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pbo 纤维 生产 工艺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PBO纤维生产的工艺控制方法,以多聚磷酸、五氧化二磷、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和对苯二甲酸为原料,经脱气、预聚合、后聚合、纺丝制得PBO纤维,对苯二甲酸分别于原料混合、预聚合、后聚合三个阶段投入生产,生产过程中,保证三次投入的对苯二甲酸摩尔量总和等于原料混合阶段中投入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摩尔量。本发明方法采用上述TPA多次投料的方式配合完成PBO纤维的聚合生产,降低了初期投料时TPA的溶解压力,缩短前期混合、脱气以及预聚合的工艺时间,有利于提高后续PBO纤维产品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PBO纤维生产的工艺控制方法,具体涉及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聚合工艺生产的控制方法,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聚合领域。
背景技术
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是目前所有高性能有机纤维中拉伸强度最高,拉伸模量最高,热稳定性最高的特种有机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超级纤维”。由于其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被广泛用特种桥梁绳缆绳索,防弹抗冲击材料,是航天航空和国防高新技术领域中重要特种材料之一。
1981年Wolfe等人首先报道了PBO材料的合成,它是由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DAR)和对苯二甲酸(TPA)单体在多聚磷酸(PPA)溶液体系中缩聚而制得。合成过程中,首先通过脱除HCl来增加4,6-二氨基间苯二酚的活性,然后补加P2O5来控制PPA中的浓度,于120-210℃温度区间程序升温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逐渐形成液晶相,最终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此方法大大缩短了反应周期,但由于TPA在PPA中的溶解性极低,需将TPA研磨细化处理,以增加其在PPA溶剂中溶解性,最后再将特定浓度的PBO/PPA溶液通过干喷-湿纺的得到PBO纤维。
同样采用上述方法进行PBO聚合的还有现有专利文献CN102943316A(一种生产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PBO纤维的工艺,2013.02.27),该专利在采用常规物料配比的情况下,由于PBO后聚合过程溶液呈现液晶特性,粘度极高,从而采用了双螺杆反应器,再通过喷丝板进行纺丝,虽然采用双螺杆反应器解决了后聚合过程中溶液粘度特别大的缺陷,然而在整个PBO制备工艺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TPA在PPA中的溶解性较低,未采取有效措施如研磨细化等方式对TPA物料进行处理。
(2)在初期脱气投料时,就将整个全程两种单体DAR和TPA按摩尔比1:0.97-1.05直接全部加入,由于TPA在PPA中的溶解性较低,TPA粉体呈固态未溶解状态,物料混合及搅拌困难,大量粉体在DAR脱除HCl时容易被冲到顶层混合釜内壁上,造成单体等摩尔比配比失衡,且造成脱气预聚合时间大幅度延长。
(3)采用一次性投料的方式加入TPA,造成反应前期TPA溶解困难程度加大,脱HCl时易造成两单体等当量配比失衡,从而造成分子量不高,分子量分布较宽等问题。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PBO纤维生产工艺采用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DAR)和对苯二甲酸(TPA)一次投料的方式进行生产,虽然通过双螺杆反应器解决了后聚合时溶液粘度大的问题,但并未考虑到TPA溶解性低对预聚合以及后续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PBO纤维生产的工艺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TPA多次投料方式,分别于生产过程中的混合、预聚合、后聚合步骤按比例进行投料并配合完成PBO纤维的聚合生产,降低了初期投料时TPA的溶解压力,缩短前期混合、脱气以及预聚合的工艺时间,有利于提高后续PBO纤维产品的性能。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PBO纤维生产的工艺控制方法,所述PBO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对苯二甲酸是按照一定比例分步在混合、预聚合、后聚合步骤中加入,且各步骤中加入的对苯二甲酸的摩尔量总和与混合步骤中加入的4,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的摩尔量的比值为0.97~1.05:1,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新晨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新晨新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56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液着色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铜锌复合抗菌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