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铸用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4510.8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4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许长军;杨宝;张岩;李静;王志英;孙春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41/50 | 分类号: | B22D41/50;B22D7/1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铸用 螺旋 反射 水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铸用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包括水口砖本体及钢水流道,所述水口砖本体呈上小下大的圆台型,钢水流道设于水口砖本体的中部,钢水流道的底部为钢液进水口,顶部为钢液出水口;所述钢水流道为螺旋形钢水流道,且螺旋形钢水流道的直径自钢液进水口一端向钢液出水口一端逐渐增大。本发明采用螺旋形钢水流道控制流出钢液的速度,减少模底卷渣的可能性,防止钢液冲刷初生坯壳,有利于钢锭模中钢水温度及成分的均匀化,保证下注钢锭模中的液面稳定上升,对来自汤道管中的钢液起到整流作用,从而提高钢锭的浇铸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铸钢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注式模铸钢锭时用的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
背景技术
模铸是钢铁冶金一个重要的生产工艺,而下注法则是钢锭生产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钢锭下注工艺中,反射水口砖是改变流经汤道管的钢液流动方向、并将其注入到钢锭模中的必要装置,其设计结构对钢锭初生坯壳的生长和钢锭的凝固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常规的反射水口砖外部结构为圆柱或圆台型,内孔结构为直筒型或倒圆台型。对于前者而言,从其钢水流道流出的钢液流股垂直向上,速度较大,冲击区温度较高,钢锭模内角部区域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且剧烈冲击强度易增加卷渣的可能性;而对于后者而言,不仅可以降低钢液流速,还能够改变钢液流动方向,但是依然难以防止钢液冲击附近形成的初生坯壳,不利于初生坯壳的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铸用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采用螺旋形钢水流道控制流出钢液的速度,减少模底卷渣的可能性,防止钢液冲刷初生坯壳,有利于钢锭模中钢水温度及成分的均匀化,保证下注钢锭模中的液面稳定上升,对来自汤道管中的钢液起到整流作用,从而提高钢锭的浇铸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模铸用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包括水口砖本体及钢水流道,所述水口砖本体呈上小下大的圆台型,钢水流道设于水口砖本体的中部,钢水流道的底部为钢液进水口,顶部为钢液出水口;所述钢水流道为螺旋形钢水流道,且螺旋形钢水流道的直径自钢液进水口一端向钢液出水口一端逐渐增大。
所述螺旋形钢水流道的螺旋方向为顺时针或逆时针。
所述螺旋形钢水流道的钢液进水口位于水口砖本体底面的中心位置,钢液进水口的直径为40mm≤d1≤65mm;螺旋形钢水流道的钢液出水口位于水口砖本体顶面的中心位置,钢液出水口的直径为40mm≤d2≤65mm。
所述螺旋形钢水流道中心线与水口砖本体中心线的夹角为30°≤α≤60°。
所述螺旋形钢水流道在水口砖本体内设置的圈数为其中:ε代表修正系数,取值为1.12;H代表水口砖本体的高度,单位mm;α代表螺旋形钢水流道中心线与水口砖本体中心线的夹角,单位°;d1代表螺旋形钢水流道的钢液进水口直径,单位mm;d2代表螺旋形钢水流道的钢液出水口直径,单位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水口砖本体呈上小下大的圆台状,与汤道砖衔接稳固;钢水流道呈螺旋状,且自下而上半径逐渐变大,能够降低钢液流速;钢液从螺旋形钢水流道流出时可以形成一定弧度的流股,有效防止钢液侵蚀附近的初生坯壳;
2)有利于钢锭模中钢水温度及成分的均匀化,保证下注钢锭模中的液面稳定上升,对来自汤道管中的钢液起到整流作用;
3)有效提高钢锭的浇铸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模铸用螺旋流道反射水口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口砖本体 2.螺旋形钢水流道 3.钢液进水口 4.钢液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4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