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94704.X | 申请日: | 2017-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7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9 | 分类号: | C01B32/19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34134 | 代理人: | 胡锋锋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墨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微机械剥离法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因此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石墨烯具有十分良好的强度、柔韧、导电、导热和光学特性等,其在物理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常见的石墨烯粉体的生产方法从宏观上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其中,化学法主要是通过强酸强氧化剂对石墨进行氧化,随后对其进行剥离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最后经过还原处理得到石墨烯。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756703.7的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石墨烯的氧化还原制备法,该申请案先使用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等对石墨进行氧化处理,得到氧化石墨,然后使用NaOH溶液对氧化石墨进行超声剥离处理,得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最后再加入水合肼进行还原,即得到石墨烯分散液。
但由于现有化学法在强氧化过程中会严重破坏石墨烯片层的结构,虽然经过还原处理,石墨烯片层的电子共轭结构得到部分恢复,所得石墨烯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尤其是其导电性仍与高质量的石墨烯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石墨的氧化过程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强酸性氧化剂如浓硫酸、浓硝酸、高锰酸钾等,而且其还原过程中又需要进行高温处理或使用水合肼、硼氢化钠等有毒的化学物质,不仅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而且污染环境。采用物理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工艺环境友好且成本低,产品缺陷较少、导电导热性优异、稳定性好、力学强度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物理法是目前制备石墨烯的最佳方法。然而,由于采用物理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不含有可供反应的基团,从而导致其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差,难以应用于诸如聚合物功能化等领域,且采用物理法制备所得石墨烯片的厚度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此,如何克服以上现有制备工艺存在的不足,制备得到片层结构较薄,且同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相容性等的石墨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改性石墨烯的制备已成为大量石墨烯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如,中国专利201210420996.2公开了一种改性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该申请案包括如下步骤:(1)在-10℃~200℃下,将石墨和含极性官能团的物质按质量比1:0.1~50混合均匀,在一定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下,通过一步反应或多步反应,将目标极性官能团接枝到石墨的片层上;(2)除去步骤(1)中未反应完的原料和/或反应中产生的杂质,然后干燥、粉碎,得到接枝有目标极性官能团的粉状石墨;(3)将步骤(2)中的粉状石墨置于保护气体中,加热解理,即得到片层上接枝有目标极性官能团的改性石墨烯。但该申请案是通过添加磷酸向改性石墨烯上接枝磷酸根,从而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且其所得改性石墨烯的导电性仍难以满足使用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石墨烯制备工艺存在的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制备得到片层结构较薄的石墨烯,其片层结构完整,电导率高,易于分散,且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对设备无特殊要求,成本低、效率高,污染小,易大规模实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以石墨蠕虫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在石墨蠕虫边缘进行官能团接枝,然后在超声作用下剥离生成边缘含有极性基团的石墨烯。
更进一步的,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在石墨蠕虫边缘进行官能团接枝的具体操作为:将石墨蠕虫均匀分散于溶剂中,然后向其中加入催化剂进行反应,得到分散液。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催化剂为AlCl3、ZnCl2、FeCl3、SnCl4、P2O5、多聚磷酸、BF3、CF3COOH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更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0~200℃,反应时间为0.5~10小时。
更进一步的,所述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5~90℃,反应时间为3.5~6.5小时。
更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与石墨蠕虫的质量比为(0.0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47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