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屈菜红碱联合氟康唑在制备抗真菌产品中的应用及其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90914.1 | 申请日: | 2017-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8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淑娟;宫颖;于翠香;崔学艳;石津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4741 | 分类号: | A61K31/4741;A61K31/4196;A61P31/1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董洁 |
地址: | 25001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屈菜 联合 氟康唑 制备 真菌 产品 中的 应用 及其 | ||
本发明公开了白屈菜红碱联合氟康唑在制备抗真菌产品中的应用及其产品,白屈菜红碱与氟康唑联合应用时,可以增强氟康唑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可以产生协同抗真菌作用,并能够逆转耐药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为新药的开发及老药新用提供了研究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白屈菜红碱联合氟康唑在制备抗真菌产品中的应用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技术和导管技术等医疗技术的开展,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特别是曲霉属和念珠菌属引起的感染,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不足30%和70%。念珠菌感染对临床的威胁虽然没有曲霉菌感染所造成的威胁大,但由于这类真菌容易出现药物外排增强与基因靶位(如ERG11)的改变等,使得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敏感的念珠菌不断出现耐药性,这给临床抗真菌感染带来极大的挑战。数据表明,AIDS患者晚期感染真菌后,超过三分之一耐药,对唑类药物耐药率更是高达65%。其中念珠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CA),是呼吸系统、血流感染、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常见分离菌。根据美国院内感染控制组织的资料显示,CA是第4位引起院内血流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死亡率最高的致病菌,死亡率可高达40%。
氟康唑(fluconazole,FLC)作为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抗真菌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有很好的疗效。但随着FLC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高,因此寻找新的抗真菌手段迫在眉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CHT),又名白屈菜赤碱、白屈菜季铵碱,它是从紫堇科、罂粟科、毛莨科和芸香科等植物中分离的异喳琳类的苯并菲啶型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菌和抗炎等药理活性。目前ΜCN-01,NK109(CHT类似物)已分别在美国和日本作为抗肿瘤药物进入试验阶段。CHT有望作为制剂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肿瘤、细菌感染和炎症。CHT的药理活性与其分子的结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CHT在不同的溶液条件下,CHT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所以对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也发生改变。目前,在抗念珠菌联合用药研究方面,仅有文献报道,CHT和益康唑联用对临床分离的CA有协同作用。然而,对于白屈菜红碱和氟康唑的联用是否具有协同抗念珠菌的作用,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真菌耐药以及氟康唑单独使用量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白屈菜红碱联合氟康唑在制备抗真菌产品中的应用及其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白屈菜红碱联合氟康唑在制备抗真菌产品中的应用。
优选:所述产品为药物。
优选:所述真菌为白色念珠菌。
优选:所述白屈菜红碱与氟康唑联合应用时的有效浓度配比:氟康唑:白屈菜红碱=1:1。
所述应用时白屈菜红碱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μg/mL。
所述应用时氟康唑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μg/mL。
一种抗耐药白色念珠菌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该药物组合物是以白屈菜红碱和氟康唑为主要活性成分。
优选:在该药物组合物中,所述白屈菜红碱与氟康唑的有效浓度配比为氟康唑:白屈菜红碱=1:1。
所述白屈菜红碱的最低浓度为:0.25μg/mL。
所述氟康唑的最低浓度为:0.25μg/mL
结果表明,大于等于0.25μg/mL的白屈菜红碱与大于等于0.25μg/mL的氟康唑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耐药白色念珠菌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未经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909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