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蜂毒肽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6519.6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6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曹鹏;薛斌;齐雅玲;叶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P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汪丽红 |
地址: | 21002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蜂毒肽 制备 保健品 糖尿病 动物实验证明 抗糖尿病药物 生物医药领域 低血糖 糖尿病效果 胰岛素分泌 临床应用 时间维持 有效促进 潜在的 给药 停药 治疗 预防 血糖 表现 英文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蜂毒肽(英文名称Melittin)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用途。经动物实验证明,本发明涉及的蜂毒肽具有显著的抗糖尿病效果,具体表现为,该蜂毒肽能够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起到长效降低血糖的作用,表现为按一定频率给药一段时间停药后,仍然能长时间维持低血糖,可以长期改善II型糖尿病。本发明为目前抗糖尿病药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和思路,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蜂毒肽(英文名称为Melittin)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典型病症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其死亡率在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是目前医学界三大疑难疾病之一。
从全球范围看,糖尿病患者增长十分迅速,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5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突破3亿,发病率也将由目前的2.8%上升为4.4%。其中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长17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42%。这预示着截至2025年,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所占的比例将超过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75%。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国、印支次大陆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近4.3%人口患有糖尿病。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中,II型糖尿病占90%以上,I型糖尿病约5%,城市妊娠糖尿病接近5%,其他类型仅0.7%。中国糖尿病预防指南指出,发达地区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糖尿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存在扩大化和年轻化的倾向,如何防治糖尿病成为医药界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7类,包括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磺酰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促胰岛素分泌剂、中成药等。在临床上,根据糖尿病的发展进程,有严格的用药方案,一般通常为两种药物以上协同进行治疗,以减少毒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这些药物的组合在治疗糖尿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能应对的情况。
蜂毒肽占蜜蜂毒素干重的50%左右,是含有26个氨基酸的双极碱性多肽,分子量为2848Da,可以由蜜蜂毒素提纯,也可以通过人工合成。二级结构中无二硫键,而且侧链中的氨基酸无交联。实验证明,蜂毒肽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镇痛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对肝纤维化、胆管炎和胆道纤维化、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胃癌、乳腺癌等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迄今为止,未有关于蜂毒肽治疗糖尿病的报道。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蜂毒肽具有降低血糖、升高胰岛素的作用,特别是具有长效降低血糖的作用。由此可见,蜂毒肽对糖尿病具有治疗和/或预防的作用,可被用于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这为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和思路,拓宽了治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蜂毒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其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药物或保健品中的用途。
其中,所述药物或保健品可包含蜂毒肽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其中,所述蜂毒肽可为人工合成。
其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可包括离子交换材料、氧化铝、硬脂酸铝、卵磷脂、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DDS)如d-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吐温或其他类似聚合介质等药物制剂用的表面活性剂、血清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缓冲物质如磷酸盐、氨基乙酸、山梨酸、山梨酸钾、饱和植物脂肪酸部分甘油酯混合、水、盐、电解质如硫酸盐精蛋白、磷酸氢二钠、磷酸氢钾、氯化钠、锌盐、硅胶、硅酸镁等。聚乙烯吡咯酮、纤维素物质、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丙烯酸酯、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和羊毛脂、环糊精如α-、β-、γ-环糊精或其经化学修饰的衍生物如2-和3-羟丙基-β-环糊精等羟烷基环糊精及其可溶性衍生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大学,未经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65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