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铋掺杂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70059.8 | 申请日: | 2017-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4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曼;郑文;李方圆;宋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畅的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11/00 | 分类号: | C01G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怡恩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36 | 代理人: | 牟俊玲 |
地址: | 200949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氧化 红外 反射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铋掺杂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的制备方法,属于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主要原料镉盐,以及选取银盐和铋盐共同作为掺杂原料,将镉盐、掺杂原料按摩尔比1:(0.01~0.10)添加到反应溶剂中进行混料处理;(2)向前驱体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碱,调节前驱体溶液的pH至8~9;(3)将前驱体溶液置于带有搅拌器的密闭水热反应釜中,于120~260℃条件下,搅拌反应5~20h;(4)对反应沉淀物进行充分洗涤后,干燥、粉碎、煅烧,即得到目标产物。本发明制备过程简易,耗能低,设备简单,产物纯度高,可直接应用工业化生产;且得到的银、铋掺杂氧化镉粉体粒径小,分布窄,不易团聚,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铋掺杂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的制备方法,属于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铋离子是继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之后,发现的第三类近红外波段激活离子。如1999年,Murata等在铋掺杂的沸石中发现了近红外波段的宽带发光。随后2001年,Fujimoto等在铋掺杂的硅铝酸盐玻璃中也发现了此现象。至此,以铋为代表的P区元素的近红外荧光现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近红外波段荧光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尤其铋掺杂的材料产生的近红外荧光现象,将会给光通讯带来又一次革命。银离子,有近红外反射功能,同时也有紫外吸收能力。氧化镉,作为较早发现的透明导电氧化物,其禁带宽度小,有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因此,使用银,铋掺杂氧化镉,提升其近红外反射能力。
目前制备的红外隔热纳米材料的近红外反射率不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并未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银、铋掺杂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的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目前制备的红外隔热纳米材料的近红外反射率不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并未应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银、铋掺杂氧化镉近红外高反射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主要原料镉盐,以及选取银盐和铋盐共同作为掺杂原料,其中掺杂原料中含有银盐和铋盐的摩尔比为1:(0.1~10),将镉盐、掺杂原料按摩尔比1:(0.01~0.10)添加到反应溶剂中进行混料处理,超声混合1~3h,制得前驱体溶液;
(2)向前驱体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碱,调节前驱体溶液的pH至8~9;
(3)将前驱体溶液置于带有搅拌器的密闭水热反应釜中,于120~260℃条件下,搅拌反应5~20h;
(4)对反应沉淀物进行充分洗涤后,干燥、粉碎、煅烧,即得到目标产物。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步骤(1)中镉盐为氯化镉、硝酸镉、碘化镉、溴化镉、硫酸镉中任意一种,铋盐为氯化铋、硝酸铋、硫酸铋中任意一种,银盐为硝酸银。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步骤(1)中反应溶剂为去离子水或无水乙醇任意一种,反应溶剂质量是镉盐和掺杂原料总质量的1~2倍。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步骤(2)中稀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任意一种。
作为优选实例,所述步骤(4)中洗涤用去离子水、无水乙醇任意一种,干燥是在80~150℃条件下,干燥6~24h,粉碎是在2000~15000r/min条件下,粉碎5~30min,煅烧是在氩气或氮气保护气氛中,温度300~750℃条件下,煅烧3~10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制备过程简易,耗能低,设备简单,产物纯度高,可直接应用工业化生产;且通过实验证明,得到的银、铋掺杂氧化镉粉体粒径小,分布窄,不易团聚,稳定性好,近红外反射率超过89%;银或铋单独掺杂氧化镉对近红外的反射能力低于银、铋共掺杂氧化镉纳米材料,并且其户外耐候性不如银、铋共掺杂的氧化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畅的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畅的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00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