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53450.7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4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梅 |
主分类号: | F22B37/12 | 分类号: | F22B37/12;F22B37/10;F22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管 受热面 新型高效节能 蒸汽 锅炉 受热 汽轮发电机 无缝钢管 超超临界压力 导热 热效率 燃烧 发电锅炉 热能效率 传递 煤炭 释放 超临界 对流热 辐射热 炉管壁 梅花形 亚临界 最大化 传导 过热 炉水 气化 吸收 再热 发电 转换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其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梅花形的无缝钢管炉管,增加炉管的受热面,通过炉管的受热面,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热能通过以辐射热、对流热、传导热的方式传递,使炉管的受热面受热,再通过炉管壁热的传导,使炉管内的炉水受热气化成蒸汽,或对炉管内的蒸汽进行再热或过热,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供汽轮发电机发电,使炉管的受热面最大限度地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达到传递、转换、利用热能效率最大化,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在8.5‑10.3%之间;采用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制造亚临界或超临界或超超临界压力参数的大型发电锅炉,将会取得千万亿元的经济收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属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材料领域,其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
背景技术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煤碳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提出重点专项总体目标: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碳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化应用示范。国家拟安排国拨科技经费总概算为5.75亿元,为实现提出重点专项总体目标。
鉴于我国目前要实施“煤碳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存在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材料”问题,本发明根据当前国内外“煤碳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需要,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材料,改变以往圆形常规无缝钢管,以提供新型的炉管,增加炉管的受热面,使炉管最大限度地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的能量释放、传递、转换、利用达到最大化,并通过煤炭燃烧时的传热方式幅射、对流、传导热,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出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提供一种新型的梅花形的无缝钢管炉管,增加炉管的受热面,使炉管的受热面最大限度地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的能量释放、传递、转换、利用达到最大化,并通过炉管的受热面受热煤炭燃烧时的传热方式幅射、对流、传导热,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无缝钢管炉管,改变目前无缝钢管的常规圆形结构,提供一种新型的梅花形的无缝钢管炉管,增加炉管的受热面,使炉管的受热面最大限度地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并通过煤炭燃烧时热能的传热方式幅射热、对流热、传导热使受热面受热,转化热能达到高效节能。
本发明的内容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梅花形的无缝钢管炉管,增加炉管的受热面,通过炉管的受热面,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热能通过以幅射热、对流热、传导热的方式传递,使炉管的受热面受热,再通过炉管壁热的传导,使炉管内的炉水受热气化成蒸汽,或对炉管内的蒸汽进行再热或过热,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供汽轮发电机发电,使炉管的受热面最大限度地吸收煤炭在锅炉内燃烧时所释放的热能,达到传递、转换、利用热能效率最大化,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包括:1,梅花形炉管外壁受热面;2,炉管壁厚热的传导面;3,梅花形炉管内壁传热对流面;4,炉管的管长;
所述的一种新型高效节能炉管的设计绘图方法:
1、手工设计绘图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梅,未经王文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34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