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39244.0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41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化业;刘浩;王文革;张俊祺;崔文德;黄赜;罗兆明;张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7D9/00 | 分类号: | F27D9/00;F27D11/10;F27D21/00;F27D21/02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任超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体循环 冷却系统 | ||
一种高温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左水冷电极、右水冷电极、储液箱,循环泵将储液箱中的冷却液泵出,并分为左路与右路,左路与右路分别与高温炉连接,对高温炉进行冷却后分别与高温炉的左水冷电极与右水冷电极连接,对左水冷电极与右水冷电极冷却后汇合,并连接外冷却器a,外冷却器a将循环的冷却液再次冷却,最后回到储液箱。还包括外冷却器b,外冷却器a连接外冷却器b,而外冷却器b连接储液箱。水冷电极通过法兰盘固定在水冷外壳上,水冷外壳确保高温炉外壁温度正常;还包括传感器固定装置,传感器固定装置用来固定被测传感器,且传感器固定装置内含冷却液循环通道,确保被测传感器在高温下不被损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却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温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伴随着高温检定炉炉温上限的不断扩展,对炉体的冷却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保证高温炉各部件发挥其最佳性能并保障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对高温炉炉体进行合理的热设计、布置冷却剂流型及方向,采取有效的冷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冷却方法有直接冷却、热管冷却、微通道冷却、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等方式。直接冷却是指设备的发热部分与冷却介质进行直接接触,依靠流体的冲刷带走热量。热管冷却利用自身内部工作流体的相变进行传热,工作是完全无源和连续的,因而具有极高的导热系数和良好的等温性和可靠性。但热管的传热极限也受到了热管尺寸、形状、工作介质、吸液芯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微通道冷却技术即是利用体型微细加工法等技术在硅基板或金属基板上制造出微尺度通道,液体在流经微通道时利用蒸发或直接将热量带走。多孔介质对流换热主要是利用在平板间填充几十至几百μm的颗粒来增强单相强迫对流换热作用的。
对于3200K超高温加热炉来说,采用液体直接冷却方式并合理布置冷却剂流道可以快速、有效的带走大量的热量,使高温炉各部件在其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液体直接冷却的方式,通过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布置冷却剂流道实现3200K超高温加热炉炉体快速、高效的冷却,保证高温炉各部件在其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温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左水冷电极、右水冷电极、储液箱,循环泵将储液箱中的冷却液泵出,并分为左路与右路,左路与右路分别与高温炉连接,对高温炉进行冷却后分别与高温炉的左水冷电极与右水冷电极连接,对左水冷电极与右水冷电极冷却后汇合,并连接外冷却器a,外冷却器a将循环的冷却液再次冷却,最后回到储液箱。
还包括外冷却器b,外冷却器a连接外冷却器b,而外冷却器b连接储液箱。
水冷电极通过法兰盘固定在水冷外壳上,水冷外壳确保高温炉外壁温度正常;还包括传感器固定装置,传感器固定装置用来固定被测传感器,且传感器固定装置内含冷却液循环通道,确保被测传感器在高温下不被损坏。
左水冷电极与右水冷电极的结构相同,石英观察窗安装在左水冷电极左侧,而在石英观察窗旁为观察窗吹气通道,观察窗吹气通道吹入氮气,从而防止高温炉炉体循环冷却系统长时间运行后积灰导致石英观察窗观测受影响;抽气通道实现对炉体的抽真空操作,而迷宫式导流通道中流入冷却液,从而对左水冷电极进行冷却,确保其正常工作。中心加热管固定装置用于调节、固定中心加热管位置。
所述循环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为防冻冷却液,工作温度范围为-30℃~110℃。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冷却系统通过制冷液体循环对高温炉外壳、加热电极、被校准温度传感器固定端子进行冷却,保证高温炉各部件在其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
冷却系统使石墨加热管加热电极的表面温度不超过50℃。高温炉外壳工作时通过循环冷却使其表面温度不超过50℃。同时为了满足炉体在高温时充惰性气使用,炉体能承受0.4~0.6MPa的液压试验。传感器固定端子内部设计有冷却液循环,通过冷却系统降温,使其表面温度不超过50℃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392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火浇注料加热炉
- 下一篇:一种除尘冶炼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