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及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17935.0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9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风;苏凯;徐佳敏;张进成;郝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51 | 分类号: | H01L29/51;H01L29/78;H01L21/04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wo3 介质 金刚石 场效应 晶体管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 晶体管,可用于微波电路或高温数字电路。
背景技术
金刚石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带隙宽度为5.5eV,具有高导热率,高击穿电场以 及高载流子迁移率等优异的物理特性。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刚石器件可以在高温、高压、 高辐照环境下工作,在高压、大功率和极端环境工作中下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目前金刚石p型和n型体掺杂技术仍不成熟,室温下杂质电离出的载流子很少,因 而体掺杂电导过小,难以应用于电子器件。为了克服不成熟的金刚石掺杂技术在金刚石 基电子器件应用上产生的限制,人们提出了在氢化处理后的金刚石表面即氢终端上制备 器件。氢终端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活性分子或原子基团,可以诱导出二维空穴气2DHG, 空穴面密度可达1012cm-2~1014cm-2,方阻可达几到几十kΩ/sq大小,已广泛用于表面沟 道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2014年Alon Vardi等人采用具有高功函数的MoO3材料作为栅 介质,他们在淀积MoO3介质之前对氢终端表面进行了真空热退火处理,去除了由于吸附 空气中的活性分子或原子基团而诱导出的2DHG,证明了MoO3具有转移掺杂的作用,保 证了器件的稳定性。参见Alon Vardi,Moshe Tordjman,Jesús A.del Alamo,and Rafi Kalish. A Diamond:H/MoO3MOSFET[J].Electron Device Letters IEEE,2014,35(12):1320-1322。但 是他们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栅长为3.5μm的MOSFET跨导gm仅为2.3mS/mm,无法满足 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金刚石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及制作方法,以在保证金刚石器件的稳定性的同时增大跨 导,减小导通电阻,增大输出电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自下而上包括金 刚石衬底、氢终端表面和栅介质层,栅介质层的上面是栅电极,栅介质层的两侧分别设 有源电极和漏电极,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的表面覆盖有钝化层,钝化层与栅电极、 源电极和漏电极的键合处分别设有通孔,其特征在于:
栅介质采用厚度为10~40nm的WO3材料;
钝化层(7)采用30~100nm的WO3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金刚石衬底(1)采用单晶或多晶金刚石。
作为优选,所述栅电极(4)采用厚度为80~180nm的金属Al。
作为优选,所述晶体管,其中源电极(5)、漏电极(6)采用厚度为80~180nm的 金属Au。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制备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 括如下步骤:
1)在800~950℃温度下,将金刚石衬底置于氢等离子中5~30min,使金刚石表面形 成氢终端,氢终端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活性物质或原子基团形成吸附层;
2)在氢终端表面上热蒸发淀积一层80~180nm厚的金膜,以与氢终端表面形成欧姆 接触,同时保护氢终端表面;
3)制作器件的隔离区:
在金膜上旋涂光刻胶,利用光刻机进行曝光,做出隔离区图案,再通过湿法腐蚀工 艺,用KI/I2溶液将隔离区中的金膜腐蚀掉,暴露出氢终端表面;
把腐蚀后的样品置于氧等离子体中,使暴露出的氢终端表面转化为高阻的氧终端表 面,形成器件的隔离区,再去除残余的光刻胶;
4)旋涂光刻胶,在保留的金膜上方通过光刻工艺做出栅窗口图形;
5)以KI/I2溶液作为腐蚀溶液,用湿法腐蚀的方法腐蚀掉栅窗口下方的Au,将两侧 剩余的Au作为器件的源极和漏极。
6)在栅窗口处淀积一层10~40nm厚的WO3作为器件的栅介质层;
7)利用热蒸发技术先在栅介质层上淀积一层80~180nm厚的铝膜,再经过剥离工艺, 获得栅介质和Al形成的复合栅电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79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输埋地管道泄漏的分布式光电一体化主动监测系统
- 下一篇:LED照明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