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及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17935.0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19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风;苏凯;徐佳敏;张进成;郝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51 | 分类号: | H01L29/51;H01L29/78;H01L21/04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wo3 介质 金刚石 场效应 晶体管 制作方法 | ||
1.一种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自下而上包括金刚石衬底(1)、氢终端表面(2)和栅介质层(3),栅介质层(3)的上面是栅电极(4),栅介质层(3)的两侧分别设有源电极(5)和漏电极(6),栅电极(4)、源电极(5)和漏电极(6)的表面覆盖有钝化层(7),钝化层(7)与栅电极(4)、源电极(5)和漏电极(6)的键合处分别设有通孔(8),其特征在于:
栅介质层(3)采用厚度为10~40nm的WO3材料;
钝化层(7)采用30~100nm的WO3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金刚石衬底(1)采用化学气相淀积CVD方法制备的单晶或多晶金刚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栅电极(4)采用厚度为80~180nm的金属A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体管,其中源电极(5)、漏电极(6)采用厚度为80~180nm的金属Au。
5.一种基于WO3栅介质的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800~950℃温度下,将金刚石衬底置于氢等离子中5~30min,使金刚石表面形成氢终端,氢终端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活性物质或原子基团形成吸附层;
2)在氢终端表面上热蒸发淀积一层80~180nm厚的金膜,以与氢终端表面形成欧姆接触,同时保护氢终端表面;
3)制作器件的隔离区:
在金膜上旋涂光刻胶,利用光刻机进行曝光,做出隔离区图案,再通过湿法腐蚀工艺,用KI/I2溶液将隔离区中的金膜腐蚀掉,暴露出氢终端表面;
把腐蚀后的样品置于氧等离子体中,使暴露出的氢终端表面转化为高阻的氧终端表面,形成器件的隔离区,再去除残余的光刻胶;
4)旋涂光刻胶,在保留的金膜上方通过光刻工艺做出栅窗口图形;
5)以KI/I2溶液作为腐蚀溶液,用湿法腐蚀的方法腐蚀掉栅窗口下方的Au,将两侧剩余的Au作为器件的源极和漏极。
6)在栅窗口处淀积一层10~40nm厚的WO3作为器件的栅介质层;
7)利用热蒸发技术先在栅介质层上淀积一层80~180nm厚的铝膜,再经过剥离工艺,获得栅介质和Al形成的复合栅电极结构;
8)在步骤7)完成后的结构表面利用热蒸发淀积一层30~100nm厚的WO3,将源、漏和栅极完全覆盖,作为钝化层;
9)在步骤8)完成后的结构表面旋涂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在源、栅、漏电极上方形成通孔图形,再刻蚀掉通孔图形下方的WO3钝化层,获得暴露出源、漏、栅电极金属的电极通孔;
10)在步骤9)完成后的结构表面淀积金属Au,再通过剥离得到加厚电极,完成器件的制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制备氢终端表面的工艺条件为:反应室温度为800-950℃,压强为80-150mbar,微波功率为1.5-2.5kw,反应时间为5-30min。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5)和10)中的光刻工艺采用接触式光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的WO3介质层通过真空热蒸发或电子束蒸发或原子层外延ALD方法制备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去除残余的光刻胶采用丙酮浸泡5~15分钟后,超声1分钟去除光刻胶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793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输埋地管道泄漏的分布式光电一体化主动监测系统
- 下一篇:LED照明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