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2832.5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5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江国华;张洋;余伟江;童再再;杨玉慧;马翩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32;A61K47/42;A61K47/38;A61K47/34;A61K31/704;A61K31/155;A61K31/616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王日精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可分离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经皮给药技术领域。该微针包括基底与附着在基底的药物针头,药物针头由药物因子与针头材料混合并固化而成。具体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将针头材料和药物因子组成的混合物,经离心及烘干处理后形成药物针头留存于阴模模腔内部;b.然后加入高分子水凝胶,通过离心、干燥获得分段式可分离微针。本发明的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药物针头段用于实现目标药物可控释放,基底则用于支撑药物针头,并辅助其留存于体内,不仅具备无痛、微创和方便等优点,还达到了对目标药物的精准可控释放,相对于传统的微针透皮给药体系,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针,尤其涉及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经皮给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给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口服和注射两种。然而,对于蛋白质类等药物的递送,口服给药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肝脏首过效应,致使进入体液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而皮下注射给药的患者依从性较低,容易造成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近年,新兴起的微针透皮给药体系有效地避免胃酸极端pH、消化酶降解、肠蠕动清除和肠上皮载运等多重载运屏障,对于大分子药物的传递具有独特优势,并具备方便、无痛和微创等优点。
微针基体材料主要有无机和聚合物材料两大类:无机微针材料(如:硅、钛合金、玻璃等)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可良好用于微针贴片的制备,但无机材料微针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断裂在皮肤内,并由于不能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导致皮肤被感染的可能性增加。聚合物微针由于聚合物的黏弹性,能经受住较大的剪切力和横向弯曲力而不断裂,并具备良好的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相对无机材料微针而言,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但就目前而言,常见聚合物微针的药物利用率较低,微针针底部分的药物大都被浪费,难以达到药物的充分利用。
另外,目标药物的可控释放也是微针透皮给药体系的关键所在,以达到患者的按需治疗。日前,具有低相转变温度的高分子材料,如聚己内酯和聚乳酸等被运用在目标药物的可控释放上。当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之上时,针体相态发生转变,由固态到液态,从而促进了负载药物的快速释放;当温度回到相变温度之下时,相态又回到初始固态,从而实现了目标药物的可控释放。
俨然,这样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具有较好的药物控释应用前景,为患者按需给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实现目标药物可控释放的分段式可分离微针。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包括基底与附着在所述基底的药物针头,所述药物针头由药物因子与针头材料混合并固化而成。
本发明的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药物针头段用于实现目标药物可控释放,基底则用于支撑药物针头,并辅助其留存于体内。原理为:分段式可分离微针应用皮肤过后,药物针头暂留体内,当温度达到相变温度之上时,药物针头受热融化,促进包裹在内的目标药物释放出来;当温度降到相变温度之下时,药物针头逐渐地冷却固化,停止药物释放,从而实现了对目标药物的可控释放。
本发明的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不仅具备无痛、微创和方便等优点,还达到了对目标药物的精准可控释放,相对于传统的微针透皮给药体系,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在上述的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所述针头材料为低熔点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己内酯、聚乳酸。
在上述的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所述基底由高分子水凝胶制成。
在上述的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所述高分子水凝胶为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烯醇、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的一种分段式可分离微针中,所述药物因子为耐热药物,包括但不限于盐酸二甲双胍,乙酰水杨酸、阿霉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2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