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酯交换制备碳酸二苯酯单分散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76943.1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756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戈军伟;何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1/02 | 分类号: | B01J31/02;C07C69/96;C07C68/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交换 制备 碳酸 二苯酯单 分散 催化剂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制备碳酸二苯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主要解决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非均相催化剂活性较低和易流失的问题。本催化剂将活性组分通过化学键固载在载体上,催化剂为负载型单分散铅催化体系催化剂,包括载体和铅酸酯基团,所述载体为基底,所述铅酸酯基团为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苯酚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中催化剂流失问题,可用于碳酸二苯酯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苯酚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制备碳酸二苯酯催化剂、制备及应用。
背景技术
碳酸二苯酯(DPC)是非光气法制备聚碳酸酯的原料,其传统制备方法是光气法,由于剧毒光气对环境和安全生产潜在的危害而受到政策限制。由苯酚(PhOH)与碳酸二甲酯(DMC)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工艺,避免了使用剧毒原料光气,主要副产物甲醇还可回收用于起始原料碳酸二甲酯的合成,是最有工业化前景的绿色工艺路线。
目前,碳酸二甲酯与苯酚的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多用均相催化剂。Niu等[H.Niuet al.,J.Mol.Catal.A 235(2005)240]使用Cp2TiCl2作为催化剂,在优化的条件下,苯酚的转化率为46.8%,碳酸二苯酯的选择性为54.9%。H.Lee等[H.Lee et al.,Catal.Today87(2003)139]使用Bu2SnO作为催化剂,CF3SO3H作为助剂,在优化条件下,碳酸二甲酯的转化率为58.5%,碳酸二苯酯的收率为18.3%。还有许多使用铅系均相催化剂的过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Andre et al.,US20100010252;P.Cao et al.,J.Mol.Catal.(China)24(2010)492;J.Gao,Chin.J.Catal.22(2001)405]。均相催化剂存在着与产物分离困难的问题,不易重复使用,因此非均相催化剂是将来的开发的主要方向。非均相催化剂虽然与产物分离容易,转化率和选择性基本上能达到均相催化剂的效果,但是催化剂容易失活,难以重复使用是其主要的问题。W.Zhou等[W.Zhou,et al,Appl.Catal.A,260(2004)19-24]制备了Pb-Zn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在DMC和PhOH的酯交换反应中,PhOH的转化率和DPC的得率分别为64.6%和45.6%,但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DPC的得率下降为15%左右,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Pb3O4晶相的消失和Pb的流失。Y.T.Kim等[Y.T.Kim,et al.,Appl.Catal.A 356(2009)211-215]将负载MoO3/SiO2和TiO2/SiO2催化剂用于DMC和PhOH的酯交换反应中,发现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催化剂的活性分别下降了95%和66%。作者将失活原因归结为Mo、Ti物种的流失,在高温反应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尤为严重。R.Tang等[R.Tang,et al.,Chin.J.Catal.,35(2014)457-461]为了避免活性组份Ti的流失,制备了SiO2包覆的TiO2核壳催化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非均相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用于碳酸二甲酯和苯酚制备碳酸二苯酯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催化剂用量省、活性高且不易流失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碳酸二苯酯制备的催化剂,所述的催化剂为负载型单分散铅催化体系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苯氧基铅基团,所述载体为基底,所述苯氧基铅基团为活性中心,其结构式为:
其中R1、R2、R3、R4为烷基或芳香基。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载体为惰性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69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