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6324.4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19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涂祖新;郑国华;熊勇华;陈媛;张莉莉;刘卓荣;杜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12N9/12;C12N7/0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3001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taq 温控 亲和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全程热启动Taq酶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及其制备方法、用途。该配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对温度≤96℃条件热稳定,在温度≤96℃时,其封闭或开放Taq酶活是可逆的,可在整个PCR循环中全程参与Taq酶的热启动,实现每个循环过程都是在引物与模板处于严谨配对时Taq酶热启动,避免非特异性扩增和引物二聚体的产生,提高了反应特异性和灵敏度,使得DNA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杂带少、噪音低,保真性更完善,同时又由于上述配体为短肽结构,与抗体相比较,分子量更小,对PCR干扰小,且不像单链DNA那样容易降解,用其制备的全程热启动Taq酶产品稳定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启动Taq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热启动Taq酶又称热启动耐高温DNA聚合酶,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PCR技术中,特别是多位点基因复合扩增技术中,如在动植物的微卫星基因、人的个体识别或亲子鉴定分析中。这种酶与普通Taq酶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热启动Taq酶的酶活是在反应体系由高温(95℃)降至退火温度的过程中释放恢复的,即在反应体系中引物与模板处于一种严谨性配对结合状态下开始PCR扩增的,所以这种扩增是一种较严谨真实的扩增,杂带少、本底少、噪音低、效率高。
目前,制备热启动Taq酶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石蜡包被法、抗体介导抑制法、化学修饰法、ssDNA链(适配子)结合法和肝素盐法。然而,通过这些方法制备的热启动Taq酶都是PCR开始循环阶段的“一次性热启动”,在石蜡包被法的制备过程中酶易被污染,抗体介导抑制法和肝素盐法因抗体和肝素盐分子量很大会影响PCR扩增过程,ssDNA链(适配子)结合法中单链DNA对热不稳定,因此上述方法制备的热启动Taq酶经过一个PCR循环就被降解贻尽,不稳定,无法全程热启动。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050453B公开的一种热启动耐高温DNA聚合酶及其制备方法,其通过特定的化学修饰法来可逆地封闭DNA聚合酶的活性,同时该酶在弱碱性条件下(pH=8-9)经高温(94℃以上)处理一定时间,DNA聚合酶的活性经过解封闭逆转而得到恢复。经过该方法修饰的耐高温DNA聚合酶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过程中,极大地降低了DNA聚合酶在低温时的3’到5’端延伸的酶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该DNA聚合酶的反应特异性、可靠性、均一性和灵敏度,然而上述的热启动耐高温DNA聚合酶第一个循环为热启动酶,而后续循环就是普通Taq酶,也属于“一次性热启动”,因此使用上述的热启动耐高温DNA聚合酶进行DNA聚合酶链式反应还会存在一定的杂带和噪音,保真性不完善。
鉴于此,如何对现有的热启动Taq酶的制备方法进行改进以获得一种全程热启动Taq酶,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热启动耐高温DNA聚合酶进行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存在杂带、噪音及保真性不完善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所述配体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的热稳定的Taq酶温控亲和性配体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噬菌体表面展示肽库中淘选出温度在≤65℃时与Taq酶具有亲和性的阳性噬菌体;
(2)扩增步骤(1)中的阳性噬菌体,经消化酶消化后进行过滤,获得含有温度在≤65℃时与Taq酶具有亲和性的配体的滤液,加热所述滤液至93-99℃保持110-130min,然后将所述滤液与所述Taq酶混合,从中筛选出在温度≤65℃条件下无Taq酶活性且温度65℃条件下有Taq酶活性的滤液及其对应的阳性噬菌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63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