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烯烃一步合成烯酮缩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940901.2 | 申请日: | 2017-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8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戚朝荣;汪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C221/00 | 分类号: | C07C221/00;C07C225/16;C07C253/30;C07C255/58;C07D277/28;C07D277/24;C07D295/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烯烃 一步 合成 烯酮缩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烯烃一步合成烯酮缩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烯烃、胺、Togni试剂和氧化剂溶于有机溶剂,再加入催化剂和配体,加热、搅拌条件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经水洗、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减压蒸馏浓缩得到粗产物,再经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烯酮缩胺。本发明合成方法以烯烃和胺为基本原料,廉价易得,同时本发明方法具有操作安全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官能团兼容性好以及底物适用性广等优点,有利于工业生产,在医药及有机合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烯酮缩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烯烃一步合成烯酮缩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烯酮缩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由于其结构中同时具有吸电子的羰基以及供电子的氨基,使分子中的碳碳双键高度极化,α-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从而具有较高的亲核性,能与多种亲电试剂发生高区域选择性的化学反应,如与卤代烃能发生烷基化反应(M.-X.Wang and Z.-T.Huang,J.Org.Chem.1995,60,2807;Z.-H.Xu,Y.-F.Jie,M.-X.Wang and Z.-T.Huang,Synthesis2002,523),与酰卤能进行酰化反应(Z.-T.Huang,J.-C.Wang and L.-B.Wang,Synth.Commun.1996,26,2285)等。另一方面,烯酮缩胺分子中的仲氨基也具有亲核性能,因此可用作双亲核试剂与各种双亲电试剂发生环化反应,如与吡咯烷二酮(X.Chen,L.Zhu,L.Fang,S.Yan and J.Lin,RSC Adv.2014,4,9926)、醌(B.Zhou,Z.-C.Liu,W.-W.Qu,R.Yang,X.-R.Lin,S.-J.Yan and J.Lin,Green Chem.2014,16,4359)、吲哚二酮(F.Yu,S.Yan,L.Hu,Y.Wang and J.Lin,Org.Lett.2011,13,4782)等化合物反应合成咪唑并吡啶、吲哚酮、咪唑并吡咯并喹啉酮等衍生物。烯酮缩胺还可以和醛、胺等化合物发生各种多组分反应(M.Li,P.Shao,S.-W.n Wang,W.Kong and L.-R.Wen,J.Org.Chem.2012,77,8956;X.-B.Chen,X.-M.Liu,R.Huang,S.-J.Yan and J.Lin,Eur.J.Org.Chem.2013,4607;L.-R.Wen,Z.-R.Li,M.Li and H.Cao,Green Chem.,2012,14,707)构建一些用常规方法难以合成的杂环化合物,这些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菌性、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生物材料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目前用于合成烯酮缩胺的方法很少,主要有三种:(1)利用α-羰基二硫缩烯酮与胺反应合成(Z.-T.Huang and X.Shi,Synthesis 1990,162;A.M.M.El-Saghier,Synth.Commun.1997,27,2433;Z.-J.Li and C.D.Smith,Synth.Commun.2001,31,527;Z.-T.Huang and M.-X.Wang,Synthesis 1992,1273;A.Sharon,R.Pratap,P.R.Maulika andV.J.Ram,Tetrahedron 2005,61,3781;H.Loghmani-Khouzani,M.M.Sadeghi,M.H.Ghorbani.J.Iran.Chem.Soc.,2006,3,360);(2)用二氨基乙烯和酰氯反应合成(A.Armati,P.D.Ruggieri,E.Rossi,R.Stradi,Synthesis 1986,573);(3)利用原酰胺合成(W.Kantlehner,H.J.Lehmann and R.Stieglitz,ARKIVOC 2012,iii,442;W.Kantlehner,W.W.Mergen and E.Haug,Liebigs Ann.Chem.1983,290)。这些方法所用原料不容易得到,且底物适用范围窄,有些还需要比较苛刻反应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09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操作响应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地理位置和触压面积的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