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汽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01091.X | 申请日: | 2017-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585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端方勇;白俊超;孙辰;任岗;陈亮;翟端正;葛胜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F22B35/00;F22B37/78;F22B37/00;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散装置 喷嘴 调压装置 机体外壳 加热水箱 蒸汽发生装置 鼓风机 温度传感器 出气口 加热棒 通过孔 控制器电 控制器 上端 电连接 加热水 热蒸汽 蒸汽量 侧壁 伸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扩散装置和机体外壳,所述扩散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机体外壳的顶部,所述机体外壳内设有加热水箱、调压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加热水箱内设有加热棒,所述加热水箱的顶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上安装有喷嘴;所述扩散装置的底部设有鼓风机和喷嘴通过孔,所述喷嘴的上端通过所述喷嘴通过孔伸入所述扩散装置内;所述加热水箱的侧壁上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棒与所述调压装置电连接,所述鼓风机、所述调压装置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本发明能够产生热蒸汽,而且可以精确控制产生的蒸汽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属于汽车实验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汽车各个方面的性能也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GB11555-2009》——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就是对车载空调性能的一种评定标准。在标准中,为了达到试验前期装备要求,即模拟乘客呼吸在车窗上产生雾气。标准中给出了一个粗糙的设计雾气发生装置的思路,可以看出,依照标准中给出的设计思路制作出来的雾气发生装置远远不能够达到试验所要求的效果。
虽然市场上存在很多形形色色的雾气发生器,但是能够作为试验用的几乎没有,因为试验车辆是在低温下进行试验,即装置需要在低温下工作。为了模拟乘客呼吸量,装置需要定量产生温度较高的蒸汽。对于不同座位的车辆,要保证装置产生的雾气量可调且精度高。纵观市场上雾气发生器,以超声波雾气发生器为主,主要缺点是其产生的是冷雾,且雾气液滴大小与人呼气气体中液滴大小不同,其出雾口为集束性,不利于模拟不同座位上乘客呼吸出气体的扩散情况。因此不适合作为该试验用雾气发生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产生热蒸汽,而且可以精确控制产生的蒸汽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扩散装置和机体外壳,所述扩散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机体外壳的顶部,所述机体外壳内设有加热水箱、调压装置和控制器,所述加热水箱内设有加热棒,所述加热水箱的顶部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上安装有喷嘴;所述扩散装置的底部设有鼓风机和喷嘴通过孔,所述喷嘴的上端通过所述喷嘴通过孔伸入所述扩散装置内;所述加热水箱的侧壁上设有过孔,所述过孔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棒与所述调压装置电连接,所述鼓风机、所述调压装置和所述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扩散装置包括扩散室和底座,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机体外壳的顶部,所述扩散室底部嵌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喷嘴通过孔位于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所述鼓风机为2个,分别为第一鼓风机和第二鼓风机,二者均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部,且相对于所述喷嘴通过孔对称布置。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扩散室的上部为圆台状结构,下部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圆台状结构的锥面上均布有6个蒸汽出气孔。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加热水箱的顶盖为密封盖,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顶盖的中心位置,所述顶盖上还具有注水口和加热棒安装孔,所述加热棒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加热棒安装孔内,下端位于所述加热水箱内的底部。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加热水箱的外壁上包裹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内填充有保温材料。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还包括水位计,所述水位计固定在所述加热水箱的外壁上,所述水位计的下端与所述加热水箱的底部连通,其上端与所述加热水箱的顶部连通。
前述的蒸汽发生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机体外壳内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所述机体外壳的内部空间分为第一密闭空间和第二密闭空间,所述加热水箱设于所述第一密闭空间内,所述调压装置和所述控制器设于所述第二密闭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010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精密通信设备减振装置
- 下一篇:排气歧管气密检测设备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