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蒲公英红茶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85693.0 | 申请日: | 2017-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81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年;张奎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千药堂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A23F3/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蒲公英 红茶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饮用茶领域。涉及一种蒲公英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主要是经过发酵形成的全发酵茶。所谓发酵,实质是使茶叶中原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能溶于水,冲泡后形成红色的茶汤,一部分不溶于水,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将可食药用的食材制作成茶,是目前很多相关企业制备茶饮的应用原料和方法,然而,由于很多食药用原生植物的属性不同,生长习性和环境不同,其食用或药用植物的质地以及化学成分不同,在制茶过程中均采用茶叶制茶的延用方法,致使很多市售的茶类产品都是一种普遍的工艺方法,这不仅使各种茶类产品的口感不佳,均呈现有草青味或焦糊味,同时也因制备工艺中不顾及食药植物化学成分的变化,致使产品没有或失去原有的功能性效果,甚至产生有毒的副作用。现有蒲公英茶的制作方法,中国专利、文献资料中均有较多的报道,如中国专利CN1366829A公开的蒲公英根茶制作方法,其方法是将蒲公英的根洗净切成5毫米左右的小段,然后置于烤箱中,在200-300℃温度中烘干,取出后在蒸笼中蒸15分钟,取出后自然降温,然后用粉碎机粉碎使颗粒在3毫米以下,再放到炒锅中在500-1000℃的温度下,炒3分钟以上,炒至颜色为浅褐色为止,取出降至常温,即可包装。由此可见,虽然该技术方案已将蒲公英制作成用开水浸泡后颜色为酱红色的速溶茶,但其由于蒲公英的根部含有大量的白色汁液,切碎后,其汁液外溢,经高温后定会使其燋化,再将其在500-1000℃高温条件下炒制,燋化和碳化最终使蒲公英根的化学成分产生质的变化,其产品的口味为咖啡味,其营养丰富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在某中意义上来说,也不会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网络公开的蒲公英茶的做法是:(1)将蒲公英的叶子和杆分别择开,待用,(2)择好的蒲公英叶和杆,(3)蒲公英叶洗水后,撒盐泡3分钟,(4)控水,(5)切段,(6)铁锅烧热,蒲公英入锅,大火炒,(7)炒出水后,倒出多余水分,转中火炒干水分,(8)得蒲公英水分少时,转小火,用手抓炒,能感知茶炒制中对温度、湿度、火候的掌握,炒制方法同炒茶方法,(9)快成条了,成茶。该方法制作的蒲公英冲泡茶汤成黄褐色,苦涩味浓重。蒲公英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素,多种维生素、氨基酸以及微量和常量矿物质,在利用常规的制茶方法进行高温炒制,由于高温状态下会使蒲公英所含的白色汁液、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产生质的变化,形成燋糊状物质,其纤维素物质也会产生燋化,导致其制成品外观呈燋糊状,冲泡茶汤浑浊不清,导致饮用性较差,影响人们对蒲公英茶难以接受的心理。为了能够使人们在得益于蒲公英的营养及保健效果的同时,又享受饮用蒲公茶的快感和愉悦,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利用蒲公英制作的红茶与现有市售红茶配比,制作一种茶营养丰富,冲泡汤色清澈透明、口味甘美的蒲公英红茶产品,使之既得益于蒲公英的功效价值,同时又得益于红茶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目的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蒲公英红茶。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蒲公英红茶的加工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具体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千药堂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千药堂国医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856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蒲公英雪茶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蒲公英雪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