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鼓煞自由间隙的自动补偿装置及摇臂端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9675.1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0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8 |
发明(设计)人: | 曾全佑;邓季石;岑臻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42 | 分类号: | F16D65/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唐轶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由 间隙 自动 补偿 装置 摇臂 | ||
一种衔接煞车导线与煞车摇臂组件的鼓煞自由间隙自动补偿装置,自动补偿装置包括:固定座、外壳、连接滑座与转动导引机构;其外壳枢设于固定座;连接滑座可在外壳内径腔室自由移动,其一端面嵌设一单向轴承,并以单向轴承的嵌套调整螺杆,连接滑座另一端面具有一连接该煞车导线的连接部;转动导引机构将互相对应嵌套的导销和包括直槽与斜槽的导槽分别设置于外壳与连接滑座上;自动补偿装置根据煞车导线的拉力到达一预定值时,使连接滑座旋转一角度以转动调整螺杆,进而加大煞车摇臂初始状态时的偏摆角度,以自动补偿扩大的鼓煞自由间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鼓式剎车的自由间隙的维持煞车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煞车自由间隙的自动补偿装置及摇臂端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鼓式煞车具有良好的自煞作用,且在产生相同煞车力矩的条件下,鼓式煞车的煞车鼓的直径可以较碟式煞车的煞车碟的直径小上许多,加上鼓式煞车具有零件成本低廉与维修方便等诸多优点,使得鼓式煞车被广泛运用于汽车、机车、自行车或其它各式车辆的煞车系统当中。值得注意的是,鼓式煞车容易随着煞车次数增加而造成其煞车蹄片磨耗,使得煞车蹄片与煞车鼓的间距扩大,遂导致用以带动煞车蹄片的煞车线必须被拉动更长的距离才能使煞车蹄片接触摩擦煞车鼓,换言之,使用者拉动煞车拉杆或踩踏煞车踏板的行程必须延长,方可获得与煞车蹄片未磨耗前相同的煞车力。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49283号专利案公开一种现有鼓式煞车装置1,请参照图1A所示,该鼓式煞车装置1包括一煞车把手11、一煞车单元12及一煞车线13,该煞车线13分别连接该煞车把手11及一螺杆131。其中,该煞车单元12包括一摆臂121,该摆臂121枢接于该螺杆131并且通过一螺帽122定位,该螺帽122螺合于该螺杆131。借此,当使用者拉动该煞车把手11时,将一并带动与该煞车把手11相连接的煞车线13,使得螺合于该螺杆131的螺帽122随着该煞车线13产生位移并抵压该摆臂121,因此,该摆臂121将可驱动煞车蹄片(图未绘示)向外撑开,以抵压安装于车辆轮圈的煞车鼓,进而产生煞车力。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所述煞车蹄片逐渐磨损,使得煞车蹄片与煞车鼓的间距扩大,导致使用者必须拉动该煞车把手11的行程必须延长,方能使得煞车蹄片与煞车鼓发生接触而产生煞车效果。据此,该现有鼓式煞车装置1需仰赖人力旋动该螺帽122,迫使该摆臂121朝该煞车线13移动来将煞车蹄片略微向外撑开,使煞车蹄片与煞车鼓的间距形成与煞车蹄片尚未磨损前相同的准位,以维持该现有鼓式煞车装置1的煞车效果。
然而,对于不熟悉车辆维护的使用者而言,通常仰赖专业维修人员调整该螺帽122,因而无法在煞车蹄片发生磨损后及时通过该螺帽122对该摆臂121进行迫紧调整,使得车辆的煞车力不足而造成煞车距离大幅增加,严重危害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再者,维修人员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时常替使用者大幅度旋动该螺帽122以将煞车蹄片与煞车鼓的间距缩到很小,让该现有鼓式煞车装置1在煞车蹄片磨损后仍能保有一定的煞车效果。但煞车蹄片与煞车鼓的间距过小会造成煞车操作过于灵敏,一旦使用者不小心触动该煞车把手11时,就可能产生不可预期的煞车行为(例如:轮胎锁死打滑)而发生的意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49283号专利案另外公开了一种现有煞车自动调整装置2,请参照图1B所示,其可以应用于前述现有鼓式煞车装置1当中,该现有煞车自动调整装置2包括一触动开关21、一动力源22一齿轮组23及一控制单元24。该触动开关21与该煞车把手11相连设;该动力源22固定于该煞车单元12的摆臂121;该齿轮组23包括相互啮合的一第一齿轮件231及一第二齿轮件232,该第一齿轮件231结合于该动力源22上并直接受到该动力源22所驱动,该第二齿轮件232结合该煞车单元12的螺帽122,且该第二齿轮件232与该螺帽122是彼此连固呈现一体连动的状态。该控制单元24分别耦接该触动开关21及该动力源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明鸿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96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