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探测地下污水管网位置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66177.3 | 申请日: | 2017-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2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慧鹏;王文科;钱雷云;王芳;李福;李文果;潘小云;罗安华;刘邦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3/17 | 分类号: | G01V3/17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3115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005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测 地下 污水 管网 位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探测地下污水管网位置的系统,属于地下管网探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水管网通常沿用以前修建的污水管道,很多检修井被施工覆盖,加之资料的缺失,很多污水管道的位置已经无法确认。位置不明的污水管道对因管网老化导致的排水安全及地下新建工程的施工安全构成了威胁,同时也不利于城市排水的综合管理,因此查明这些管道的位置尤为重要。目前针对地下管网通常采用地质雷达、浅层地震、高密度电法及管线探测仪进行探测,但由于污水管道埋深大且导电性差,以上方法对污水管道的探测效果往往不佳。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污水管网的探测问题。
经文献检索,未见与本发明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探测地下污水管网位置的系统。
本发明利用无线电磁波的穿透能力,通过污水管道内发射电磁波—地面接收的方式,实现对地下污水管道的位置进行精确探测。
本发明是一个探测地下污水管道位置的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
发射装置由分别置于供电线缆(3)上的频率发射器(1)、功率控制器(2)、漂浮筏(4),及置于漂浮筏(4)上的隔水发射线圈(5)构成;
接收装置由平板电脑(6)及通过连线相互连接的低频接收线圈(7)、低频信号放大器(8)、高频接收线圈(9)、高频信号放大器(10)和数据采集卡(11)构成。
本发明工作原理:
该系统通过布置在地下污水管道内部的发射装置沿管道延伸方向前进,并不间断地发送某一固定频率的电磁波,使用接收装置在地面进行数据采集及该固定频率数据的处理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发射装置的位置进而确定地下管道的具体位置。
本发明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采用市场购买的零部件组装得到。本发明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连接电路为公知的常规连接电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能够探测各类材质的地下污水管道位置、且探测结果精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系统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探测地下污水管网位置的系统,由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部分组成;其中:
发射装置由分别置于供电线缆3上的频率发射器1、功率控制器2、漂浮筏4及置于漂浮筏4上的发射线圈5构成;
接收装置由平板电脑6及通过连线相互连接的低频接收线圈7、低频信号放大器8、高频接收线圈9、高频信号放大器10和数据采集卡11构成。
本发明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采用市场购买的零部件组装得到。本发明的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的连接电路为公知的常规连接电路。
发射系统需在现场连接,按照顺序依次使用导线连接。
本发明的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将发射线圈5固定在漂浮筏上4,由已知窨井放入污水管道中随污水往下游前进,通过频率发射器1及供电线缆3向发射线圈5上输入某一固定频率的电流,通过功率控制器2调节输入电流的大小。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发射线圈5将向地面发射该固定频率的电磁波。
通过地面上的接收装置进行信号采集工作,低频接收线圈7和高频接收线圈9在接收到电磁信号后产生电流,分别经过低频信号放大器8和高频信号放大器10进入数据采集卡11,之后数据传输至平板电脑6,通过程序进行FFT变换后提取该固定频率的数据,通过分析该固定频率的数值大小辅助确定发射线圈5的位置,从而达到地下管道定位的目的。接收装置内放置低频接收线圈7和高频接收线圈9各一套,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缠绕半径和匝数,用以分辨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信号。
实际应用表明: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能够探测各类材质的地下污水管道位置、且探测结果精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61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