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7379.1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96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洋;乐丹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C2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牵引力 动态 均衡 电子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包括数据处理电路、数据缓存电路、无线数据通讯电路、数据通讯总线电路、驱动电路、地址编码电路、I/O通讯端口电路、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胎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控制方法包括设备调和数据检测等两个步骤。本发明一方面可有效的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牵引力变化情况进行全程检测,便于及时获得制动故障信息并报警,另一方面可根据车辆制动过程中各车轮运行状态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各车轮间牵引力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属汽车电子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牵引力分配平衡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汽车运行稳定性和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当牵引力分布不平衡时,极易造成车辆运行过程中发生偏移、打滑等现象,严重时造成翻车等事故,而针对这一问题,当前开发了多种的牵引力分配系统,但当前的牵引力分配系统往往仅是将驱动轮与发动机输出动力作为检测和参考的依据,而忽视了从动轮与牵引轮间的平衡关系和车轮自身运行状态对牵引力调整的需要,从而导致当前牵引力控制系统不能有效的对车辆牵引力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调节,给车辆行车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开发一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方法及与之配套牵引力分配控制方法,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包括数据处理电路、数据缓存电路、无线数据通讯电路、数据通讯总线电路、驱动电路、地址编码电路、I/O通讯端口电路、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胎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数据通讯总线电路通过数据缓存电路分别与数据处理电路、无线数据通讯电路、驱动电路、地址编码电路、I/O通讯端口电路电气连接,驱动电路和地址编码电路分别与无线数据通讯电路、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胎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电气连接,角度传感器、胎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均若干个,且一个扭矩传感器、一个角度传感器、一个胎压传感器、一个转速传感器及一个温度传感器构成一个检测工作组,检测工作组数量与待检测车辆车轮数量一致,且每个车轮处均设一个检测工作组,转速传感器安装在轮轴上并与轮毂间相互连接,且转速传感器与轮轴轴线平行分布,角度传感器安装在转向轴上,且角度传感器轴线与轮轴轴线垂直分布,胎压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安装在车轮轮毂上并嵌于轮胎内,扭矩传感器安装在汽车驱动轮的轮轴上,并与汽车驱动轴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处理电路为基于DSP及IGBT基础的数据处理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无线数据通讯电路为基于WIFI模块、Zigbee模块的无线数据通讯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I/O通讯端口电路另分别与操控键盘及显示器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数据通讯总线电路通过I/O通讯端口电路与汽车行车电脑系统电气连接。
一种汽车牵引力动态均衡电子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设备调试,首先分别将扭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胎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分别安装到车辆的各车轮相应位置出,然后将数据处理电路、数据缓存电路、无线数据通讯电路、数据通讯总线电路、驱动电路、地址编码电路、I/O通讯端口电路嵌入到汽车电路系统中,并与汽车行车电脑件相互连接,然后由地址编码电路分别对胎压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分配相应的通讯识别地址,最后由数据处理电路对各胎压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值及工作参数进行设定,即可完成对设备安装调试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73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