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移载货叉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2899.5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28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高春生;陈显;齐兵兵;袁喜报;王祥;王际奎;魏鹏飞;孙夏露;张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昌兴(洛阳)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9/02 | 分类号: | B66F9/0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货 升降机 使用 车辆 生产线 | ||
本发明涉及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移载货叉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包括实现高低两工位的车身交接转换的移载货叉升降机,升降机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包括左右两根导柱,每根的前后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还包括驱动装置。本发明升降速度快、顶升效率高,而且导柱相对于相互铰接的连杆组成的剪刀叉机构而言,即使导柱高度较高时也依然很稳固,因此可以设置很高的高度,从而满足对不同楼层等较高落差的车身交接转换的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载货叉升降机及使用该移载货叉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生产线,由于不同输送方式和不同工艺之间需要对车身进行转换,通常需要采用移载设备进行移载,传统的移载设备多采用剪刀叉式顶升机配合移载货叉使用,移载货叉安装在顶升机的升降台上,移载货叉可托住车身并可伸缩运动,并使用顶升机进行升降,申请公布号为CN105905500A的中国专利即为一种常见的顶升机,顶升机包括底座和升降台,底座上安装驱动电机及与驱动电机连接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两端分别与底座和升降台连接的升降柱以及连接在升降台和底座之间的若干可伸缩的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连杆组件,连杆组件包括两相互交叉铰接成十字的连杆,两连杆组件间设有横杆,由于升降台是由多根相互铰接的连杆支撑并顶升的,而铰接的连杆在顶升过程中十分不稳,甚至会出现晃动,当此种顶升机较高时势必需要更多的连杆组成的连接单元,造成升降台更加不稳定,由于以上限制,传统的顶升机的顶升高度不会设置太高,对于不同楼层之间的车身转接等应用场景来说不再适用,而且上述剪刀叉式顶升机的升降速度不会太快,这就导致影响产品的移载效率,最终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产品顶升效率且在顶升高度较高场景下使用时依然十分稳定的移载货叉升降机;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配置本发明的移载货叉升降机的车辆生产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移载货叉升降机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移载货叉升降机包括至少一对导柱,每对导柱包括左右设置的两根导柱,每根导柱的前后两侧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条上下延伸的第一轨道,导柱之间设有升降架,升降架上设有四个分别与第一轨道导向移动配合的第一配合部,升降架上还设有可水平伸缩、用于移载货物的移载货叉,移载货叉升降机的顶部还设有滑轮组,滑轮组上绕有牵引软体,牵引软体的一端与升降架连接,另一端与导柱内的配重相连,移载货叉升降机还包括驱动牵引软体运动以带动升降架升降的驱动装置。本发明采用导柱作为导向的基准,在滑轮组及牵引软体的牵引下升降架直接沿导柱上下升降,相对于传统剪刀叉式的顶升机构来说升降速度快、顶升效率高,而且导柱相对于相互铰接的连杆组成的剪刀叉机构而言,即使导柱高度较高时也依然很稳固,因此可以设置很高的高度,从而满足对不同楼层等较高落差的车身交接转换的场景。
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升降架靠近导柱的两侧分别设有U形架,U形的两边分别设有上、下两组所述第一配合部。U形架的结构简单且十分牢固。
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轨道为矩形条,所述第一配合部分别与矩形条的三个侧面相对移动配合。三面配合以便可以在三面进行承载,更稳固。
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所述矩形条为方钢条,第一配合部通过三个滚轮与方钢条的三个侧面滚动配合。滚动配合不仅移动的摩擦力小,而且不影响三面的力的承载。
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所述货叉的伸缩方向垂直两根导柱之间的连线方向,两根导柱之间具有在移载货叉携带货物缩回时容纳货物的容纳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昌兴(洛阳)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汽昌兴(洛阳)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28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瓶坯上坯装置
- 下一篇:油量自动调节装置和油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