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23321.5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6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发明(设计)人: | 中井洋和;大平雄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239 | 代理人: | 余文娟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电线 接地 处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布线的线束中的、尤其在被要求屏蔽噪声的部位中一般使用屏蔽电线。屏蔽电线大多形成为例如使用编组线包围电线(信号线等)的形态。屏蔽电线的编组线用于连接到接地,但是将多个屏蔽电线单独接地的情况下,可能有接地点增加等问题。作为该对策,已知有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将多个屏蔽电线一并接地的技术。
上述技术中,将各屏蔽电线的中途部分剥皮而使内部的编组线露出,在该状态下一边将露出部分的位置对齐一边将屏蔽电线捆扎。然后,在该露出部分重叠接地电线的末端部,并使用内周面为导体层的捆扎带扎紧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31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技术中,要求3根屏蔽电线的编组线彼此确实地接触、以及接地电线的末端部与某一个编组线确实地接触,但是在用捆扎条扎紧的构成中,尤其编组线彼此的接触状态不稳定。因此,由于接触阻力增加,有可能接地不稳定。
本发明根据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接地稳定的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是将多根屏蔽电线汇聚而一并进行接地处理的结构,所述屏蔽电线通过电线被屏蔽部件包围而形成,各个所述屏蔽电线的所述屏蔽部件的一部分分别引出到外部而形成排流部,所述排流部中的一个作为主排流部,在所述主排流部的顶端部安装有连接于接地点的接地端子,所述排流部中的剩余的排流部分别连接有中继电线的一端侧,各个所述中继电线的另一端侧一并连接到所述接地端子。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将从多根屏蔽电线的屏蔽部件分别引出的排流部中的一个选为主排流部,在主排流部的顶端连接有接地端子。由于其他排流部通过中继电线汇集而连接于接地端子,所以与使多个排流部汇集的情况相比,易于汇集于接地点,从而在接地点中的连接作业变得简单。另外,将剩余的屏蔽电线的排流部分别与中继电线连接,所以与像以前那样将屏蔽部分彼此捆扎并相互接触的屏蔽电线相比,能稳定地接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车辆中布设有三个系统的屏蔽电线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接地处理结构的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2的C-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剩余的排流部和所述中继电线被一并紧固并连接到设于连接端子的筒部。根据上述构成,不是将剩余的排流部和中继电线直接连接,而是利用连接端子的筒部一起紧固连接,因此连接操作变得简单。
(2)所述屏蔽部件是由多个金属线材编成的编组线,所述接地端子具备线筒部和紧固部,所述线筒部具有一对筒片,所述紧固部固定于所述接地点,所述线筒部以所述中继电线配置于底面侧且所述主排流部配置于所述筒片的顶端侧的状态进行铆接。在这个样的构成中,主排流部由编组线的一部分、即大致带状形成,各个中继电线的芯线形成为相对细的直径。将像这样的形态不同的电线通过接地端子的线筒部一并进行铆接时,只要将中继电线配置于底面侧,将编组线配置于筒片的顶端侧的话,就能使来自筒片的铆接力作为来自编组线主接地线的面压而作用到中继电线,所以铆接状态稳定,其结果还有助于降低电阻。
<实施例>
接着,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屏蔽电线的接地处理结构具体化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在混合动力汽车C中布设3系统的屏蔽电线1A、1B、1C的状态。在车辆的中央部配置有高压电池2,在发动机室内搭载有空气调节器的电动压缩机3、电动机4以及低压电池5等设备。在图1中,概要地示出了高压电池2和这些设备侧分别通过屏蔽电线1A、1B、1C连接的状态。
如图1所示,各个屏蔽电线1A、1B、1C的中途部以3根一起的方式插通到金属制(例如铝制管)的屏蔽管6内。屏蔽管6通过车辆的底板下面配设。各屏蔽电线1A、1B、1C贯通到屏蔽管6的车辆前端侧后,被导入到发动机室内,并分别与对应的设备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装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233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托架组装构造
- 下一篇:一种能够调节风嘴的精密烘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