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03813.8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7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潘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瑞德新材料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33 | 分类号: | C01B32/33;C01B32/336;B01D53/047;B01J2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 炭化料 活化 制备 分离二氧化碳 炭化 煤粉 吸附 送入 煤焦油 硝酸钾 捏合 无烟煤 搅拌设备 活化炉 炭化炉 通过率 吸附量 质量比 得率 挥发 混捏 煤膏 磨粉 入炉 催化剂 挤压 冷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以无烟煤为原料,磨粉至250目通过率>90%,得煤粉;(2)将煤粉、催化剂硝酸钾、水和煤焦油按质量比100:3‑8:5‑10:25‑40在捏合搅拌设备中混捏均匀成煤膏,然后挤压成炭条;(3)将炭条送入炭化炉,炭化温度为600‑800℃,控制炭化时间为0.5‑1h,得挥发分为5‑15%的炭化料;(4)将炭化料送入活化炉,通入CO2气体活化,活化温度为900‑1000℃,控制活化时间,使产品得率占入炉炭化料的50%‑75%,冷却后得到活性炭。此法制备出的活性炭的CO2吸附量超过85mL/g。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尤其适用于变压吸附法分离二氧化碳。
背景技术
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由于温室气体控制的国际公约要求,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我国必须解决CO2的捕集和封存问题。
目前研究中的CO2捕集方法有溶剂吸收法、低温精馏法、膜分离法和变压吸附法等。其中,变压吸附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无腐蚀、使用寿命长、操作方便、成本低、技术可靠、无污染等优点,因此用于浓缩分离CO2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变压吸附技术的核心是吸附剂,吸附剂对CO2的吸附能力及选择性决定变压吸附法分离的难易程度和经济性,因此变压吸附技术分离CO2捕集的关键是制造出成本低廉、吸附性能良好的吸附剂。在CO2提纯和浓缩的应用领域,国际上变压吸附炭的吸附量可达到90mL/g(1atm,0℃)以上,而我国变压吸附活性炭产品指标普遍偏低,吸附量大多在75mL/g(1atm,0℃)以下。
硝酸钾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在炭化温度下分解生成氧,这样的氧会使原料煤分子结构的有序性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较多的活性点易与活化气体反应,更快地造孔,从而使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趋于集中,有利于提高能吸附CO2孔隙的形成另一方面,硝酸钾中钾元素的存在,在炭化和活化过程中具有催化作用,特别是对于活化反应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可以大大加快活化反应速度,因为CO2活化比水蒸气活化的速度慢很多。而活化过程中,与炭化料的活化反应速度低于水蒸气,使CO2更易于深入孔隙内部与碳反应造孔,而水蒸气分子则较多地在孔隙入口附近反应,因为水蒸气反应速度快,孔隙入口处的水蒸气浓度大于孔隙内部,使得CO2活化的孔隙结构更趋于较窄范围微孔。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通过原料煤、催化剂和活化剂的藕合,以制备高性能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的活性炭。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以无烟煤为原料,磨粉至250目通过率>90%,得煤粉;(2)将煤粉、催化剂硝酸钾、水和煤焦油按质量比100:3-8:5-10:25-40在捏合搅拌设备中混捏均匀成煤膏,然后挤压成炭条;(3)将炭条送入炭化炉,炭化温度为600-800℃,控制炭化时间为0.5-1h,得挥发分为5-15%的炭化料;(4)将炭化料送入活化炉,通入CO2气体活化,活化温度为900-1000℃,控制活化时间,使产品得率占入炉炭化料的50%-75%,冷却后得到活性炭。此法制备出的活性炭的CO2吸附量超过85mL/g。
所述的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煤粉、催化剂、水和煤焦油的优选配比为100:5:7:30。
所述的一种吸附分离二氧化碳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烟煤选用山西无烟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瑞德新材料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未经镇江瑞德新材料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38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