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场发射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真空电子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94394.6 | 申请日: | 201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4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阴生毅;卢志鹏;张永清;张兆传;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1/142 | 分类号: | H01J1/142;H01J1/144;H01J1/20;H01J9/04 |
代理公司: | 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任岩<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射 阴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真空 电子器件 | ||
热场发射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真空电子器件,其中热场发射阴极包括钼筒及固定于其上的钨海绵体,其中:钨海绵体的上表面具有微尖阵列,该微尖阵列内部具有孔隙;钨海绵体内部的孔隙与微尖阵列内部的孔隙形成连通孔隙;连通孔隙内填充有活性物质。由于在钨海绵体表面形成有微尖阵列,且构成从钨海绵体直达微尖阵列内部孔隙的连通孔隙,该连通孔隙填有活性物质,从而在热扩散作用下,该活性物质可达到微尖阵列顶部,为实现低功函数的发射提供了条件,因此本发明的热场发射阴极的发射性能相较于传统的热发射阴极,工作温度及功耗大幅降低;相较于传统的场发射阴极,发射电流密度更高,且具有较强的抗打火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真空器件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热场发射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真空电子器件。
背景技术
在电真空器件制造技术领域,目前大量使用的阴极为覆膜浸渍扩散阴极,也称为M型阴极。其是将活性发射材料(钡铝酸盐)通过熔化和浸渍,存储到多孔的钨海绵体(阴极基体)的孔隙中,再在阴极表面沉积一层降低电子功函数的贵金属或合金薄膜。该类阴极的工作温度为900-1150℃,属于传统的热阴极,存在必须在高温下工作、功耗大、不能瞬间启动等问题。如图1所示,表面为平面或球面状态的M型阴极,要获得明显的场发射效应和具备实用的电子发射能力,需要大幅升高阴极和阳极间的电压,并需保持相对高的温度。也就是说,对于传统的M型阴极,要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获得10A/cm2电流密度的发射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以平面M型阴极为例,在阴-阳极极间距离为0.1mm左右时,750℃条件下,在3000V时阴极所能达到的电流密度为0.8A/cm2;而要达到10A/cm2,外推电压则需达几万伏。显然。传统的平面或球面M型阴极在较低温度下的场发射效应及电子发射能力都是很弱的。
还存在一种室温即可发射的阴极,又称冷阴极或场发射阴极。该类阴极属于亚微米尺寸,是一种可室温工作、功率损耗低、无迟滞、瞬时启动的场发射微尖阵列冷阴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室温场发射阵列阴极的制备对设备、工艺及环境要求极为严格,稍有不慎,在栅极和阴极微尖之间残留任何一点污染物,在测试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引发打火现象,直接造成阴极甚至整个器件瞬间报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国际上该阴极及其变体的发展都较为缓慢。现有的场发射阴极,其场发射电子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微尖形状和尺寸所带来的场增强效应,同时也依赖于加在微尖几微米处的栅极及栅极电压,场发射阴极由于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加热的因素,且存在对环境真空度要求极高、抗打火能力差的缺陷,因此无法利用加热所带来的使发射能力增加的益处。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场发射阴极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其的真空电子器件,用于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热场发射阴极,包括钼筒及固定于其上的钨海绵体,其中:钨海绵体的上表面具有微尖阵列,该微尖阵列内部具有孔隙;钨海绵体内部的孔隙与微尖阵列内部的孔隙形成连通孔隙;该连通孔隙内填充有活性物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活性物质包括含钪活性发射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钼筒包括:钼支撑筒,与钨海绵体固定连接;热子,置于钼支撑筒内,该热子的外表面包裹有绝缘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一种热场发射阴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钨铜体的发射端面进行抛光处理;用激光熔刻法在钨铜体的发射端面形成内部具有孔隙的微尖阵列;对形成微尖阵列的钨铜体进行真空去铜,得到钨海绵体,以使钨海绵体内部的孔隙与微尖阵列内部的孔隙连通,得到带有微尖阵列的钨海绵体;钎焊或激光焊接带有微尖阵列的钨海绵体及钼筒,形成阴极组件;用活性物质高温浸渍阴极组件,完成热场发射阴极的制备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钨铜体的孔度为18~32%,闭孔率低于2%,其内部的孔隙均匀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43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油水分离系统
- 下一篇:一种能分离油水的分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