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最终接头运输底座支撑方法及验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4947.1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聪;陈伟彬;董政;张文森;黄文慧;毛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3 | 分类号: | E02D29/073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王芸;刘童笛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最终 接头 运输 底座 支撑 方法 验证 | ||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最终接头运输底座支撑方法及验证方法,该支撑方法首先对最终接头进行支撑并完成钢壳的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根据起吊点的位置确定支撑点,并对最终接头采取点支撑的受力体系方式,从而建立最终接头浇筑、吊装过程中的支撑点反力管理体系,确保在各个阶段过程中最终接头结构受力明确,结构变形小,使最终接头在起吊前和起吊后的结构状态基本一致,使最终接头在吊装过程中变形量降到最低,进而保证最终接头在后期顶推过程中顺利实施,保证顶推小梁顺利顶出,顺利完成施工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最终接头运输底座支撑方法及验证方法。
背景技术
沉管法隧道施工,就是把在半潜驳或者干坞内预制好的隧道沉箱分别浮运到预定位置沉放对接,为使最后一节管段的沉放顺利必须留有长于该管段的距离空间,该余下距离空间所沉放对接的管段即视为最终接头。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最终接头1包括管节一101和管节二102,两个管节之间通过剪力键2连接,管节一101和管节二102与相邻管节8连接一侧的外周设有若干个空腔,每个空腔内设置有千斤顶3和顶推小梁4,每个顶推小梁4的端部平行与管节一101和管节二102连接面,顶推小梁4的端面设置有Gina止水带5,Gina止水带5垂直于顶推小梁4端面,该小梁前端Gina止水带5的材质为天然橡胶,通过压件系统固定在小梁的端部斜面上,止水带和压件系统均垂直于小梁端部斜面。止水带沿小梁端部斜面布置一圈,千斤顶3的活塞杆上连接顶推小梁4,所述顶推小梁4通过小梁滑块6分别连接在所述管节一101和管节二102连接面上,Gina止水带5在顶推小梁4的作用下,与已安装相邻管节8表面接触,Gina止水带5被充分压缩后实现结合腔与外界的止水,便于之后的结合腔排水,形成干燥的施工环境。顶推小梁4分别与管节一101和管节二102还设有M形止水带7,M形止水带7沿最终接头1的端面布置一圈,用于封闭顶推小梁4移动时与本体结构产生的空腔间隙。
如图3所示,最终接头的钢壳结构为三明治结构,包括内外两侧的钢板19,和布置在两侧钢板之间的多个隔板18,所述隔板18包括横向隔板181和纵向隔板182,钢壳结构还包括连接横向隔板181和纵向隔板182的加筋角钢13,最终接头的钢壳结构在工厂进行焊接、组拼、临时预应力张拉和顶推系统组装等工作后,吊装到运输船,然后利用运输船拖航至沉管预制厂进行钢壳混凝土灌注,通过布置在隔板上开口部12,实现混凝土14的浇筑,混凝土14填充在空腔结构内,混凝土14浇筑完成后运输至现场,使用浮吊进行吊装,混凝土14在浇筑过程中,采用胎架支撑,胎架的支撑面与最终接头底板的底面接触。
钢壳结构制作完成后重达数百上千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最终接头结构达到数千吨。在使用浮吊进行吊装前,最终接头的受力体系为底部全接触支撑受力,在使用浮吊吊装时,最终接头的受力体系转别为点受力,单个支点受力较大,在这个受力体系转换过程中,最终接头结构会产生变形,此变形量会影响到后续顶推小梁的顶推施工,导致顶推小梁无法顺利顶出,从而影响最终接头的现场安装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最终接头在进行吊装前后存在受力体系转换,从而导致最终接头产生较大变形,致使其吊装着床后顶推小梁无法顺利顶出的问题,提供一种最终接头运输底座支撑方法及验证方法,该支撑方法通过模拟起吊工况,使最终接头在起吊前和起吊后的结构状态基本一致,保证最终接头在吊装过程中受力明确,结构变形小,进而保证最终接头在吊装着床到位后顶推小梁能顺利顶出,使顶推施工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最终接头运输底座支撑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支撑最终接头;
步骤(二)、浇筑钢壳混凝土;
步骤(三)、根据最终接头的重力分布和结构,确定最终接头吊装时的起吊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4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钻机用汽水分离连接装置
- 下一篇:钻机钻孔排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