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压电陶瓷元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3229.2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2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彭志航;曹峰;向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75 | 分类号: | C04B35/475;C04B35/63;C04B41/88;H01L41/187;H01L41/43 |
代理公司: | 43008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鲜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陶瓷 制备 预烧结 压电陶瓷粉体 压电陶瓷元件 烘干 球磨 高温稳定性 高压电常数 化学计量比 金属氧化物 粘合剂 化学通式 金属元素 压电性能 烧结 金属盐 称取 排塑 成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压电陶瓷元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压电陶瓷的主成分的化学通式为:(Na0.5Bi0.5)1‑a‑b+c(Li0.35K0.15Ho0.5)a(Li0.35K0.15Er0.5)bBi4Ti4‑x‑yVxMoyO15,其中,0.05≤a≤0.20,0.05≤b≤0.20,0≤c≤0.05,0≤x≤0.05,0≤y≤0.05。制备方法包括:(1)按主成分通式中的金属元素的化学计量比,分别称取相应的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盐,混合后,经预球磨、烘干、预烧结,得到预烧结的压电陶瓷粉体;(2)将预烧结的压电陶瓷粉体进行球磨、烘干,再加入粘合剂,成型、排塑、烧结,得到压电陶瓷。由该压电陶瓷制备的压电陶瓷元件具有高居里温度、高压电常数、以及优异的压电性能高温稳定性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电陶瓷及其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在高温环境下具有高稳定的压电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压电陶瓷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所有的机械设备的运转都不免发生振动,而振动的强弱,频率等信息则直接反馈了设备工作的状态。因此,对振动信号的测量,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工程领域。在众多的振动信号测量传感器中,压电加速度计因其结构简单,无需外加电源,无机械转动部件,使用寿命长,占据了振动测量的大部分市场。特别地,对于一些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石化能源领域,例如航空涡扇发动机、舰船蒸汽轮机、燃气轮机、石化反应塔、火力发电机组等设备的监测中都离不开高温压电加速度计。其中,在350~450℃范围内使用量最多。但是,作为装备制造业生产大国,我国目前尚无能力提供在此温度区间范围内性能优良、使用稳定的中高温压电振动传感器。即使全球范围内,能够大批量、商业化提供这类高温传感器的公司也屈指可数,如美国的Endevco、丹麦B&K等。该类传感器由于技术垄断性,价格十分昂贵,我国每年不得不花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这类传感器,用于相关设备的运转监测,而这些公司经常对我国进行禁运和技术保密。我国大量的企业仅能生产工作温度上限为250℃的压电传感器产品,其工作介质以石英单晶为主,由于石英单晶的压电系数低,d11~2.1pC/N,因而这类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较低,S~1.0pC/g。远低于美国Endevco公司的6233c-50产品,S~50pC/g。
高温压电陶瓷材料是制造这类传感器的核心敏感元件,陶瓷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振动传感器器件的输出、稳定性与寿命。居里温度作为压电元件的最高使用温度,制约着陶瓷的可靠工作温度上限,通常认为,压电陶瓷的可靠工作温度上限为陶瓷材料居里温度的1/2~2/3。目前,我国压电陶瓷厂商能够生产的压电陶瓷以锆钛酸铅为主体的二元系、三元系材料为主。由于在准同型相界附近,未掺杂锆钛酸铅陶瓷材料的居里温度仅为380℃,而通过施主、受主离子掺杂后会进一步降低体系的居里温度,难以满足工作环境温度高于300℃及以上。目前,全球范围仅有丹麦的Ferroperm公司能够公开的、商业化的供应工作温度达到500℃的陶瓷产品(PZ46)。PZ46陶瓷的居里温度TC~650℃,压电常数d33~16pC/N。对高温环境下能稳定工作的压电陶瓷材料性能上有如下需求:(1)居里温度高,从器件稳定性考虑,材料体系的居里温度高于最高使用温度100℃以上;(2)高温下具有一定压电常数(d33>15pC/N);(3)在高温下具有较高的直流电阻率;(4)电学性能(介电常数、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小,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高居里温度、高压电常数、以及优异的压电性能高温稳定性的压电陶瓷,还相应提供其制备方法,另外,还相应提供一种上述的压电陶瓷成型的压电陶瓷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32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