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9076.5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71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邱少辉;车轮飞;熊朝辉;王华兵;蔡崇庆;夏继豪;胡清华;刘俊;甘甜;陈玉远;唐凯;刘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车站 轨行区 自然 排热兼 隧道 通风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在车站轨行区(1)上部的多个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沿所述车站轨行区(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每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之间间隔20~40米,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沿站台(6)横向对称布置,且保证列车停靠在站台(6)上每节车厢对应的风口不少于一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
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下半部分设于地面以下,其底部设有排风口(3),所述排风口(3)位于所述车站轨行区(1)的上方,用于利用列车在所述车站轨行区(1)内运行产生活塞效应,将车站轨行区(1)内的热风或烟气排入到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
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顶部设有常闭电动排风口(5),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上半部分两侧壁上设有常开排风口(4),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5)和常开排风口(4)用于将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的热风或烟气排出,实现车站轨行区的降温除湿或排烟;
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5)为双开门结构,所述双开门结构的两边与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的顶部活动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双开门结构由中间向两边打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口(3)的总面积大于等于所述车站轨行区(1)总面积的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开排风口(4)和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5)的总面积之和大于等于所述排风口(3)的总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常开排风口(4)的底部满足防淹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之间间隔30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轨行区(1)靠近站台(6)的一侧设有屏蔽门(7)。
7.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系统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兼隧道通风包括如下步骤:
(1.1)列车进入车站轨行区(1);
(1.2)依靠列车在车站轨行区(1)内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将车站轨行区(1)内的热风排入到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
(1.3)常开排风口(4)将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的热风排出,实现所述车站轨行区(1)内的排热和通风换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地铁车站轨行区自然排烟、排热兼隧道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包括如下步骤:
(2.1)当列车在车站轨行区内发生火灾时;
(2.2)利用热压作用,将车站轨行区(1)内的热烟排入到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
(2.3)自动打开所述常闭电动排风口(5),所述常开排风口(4)和常闭电动排风口(5)共同将所述自然排热排烟风亭(2)内的热烟排出至车站外,实现车站火灾排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90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长距离送风的长大隧道通风系统
- 下一篇:一种方便连接的矿用风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