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2300.8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78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王雨;张臣勇;张伟臻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纳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04 | 分类号: | G01S13/04;G01S7/41;G01S7/36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胡君 |
地址: |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多目标检测 雷达信号 待检测信号序列 环境适应性 二次检测 检测模块 目标检测 小目标 漏检 去除 转入 | ||
1.一种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S1.获取待检测信号序列,并基于CA-CFAR检测方法进行目标检测,每当检测到一个目标时,转入执行步骤S2;
S2.去除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信息后,对所有使用过当前检测到的目标为噪底的单元重新进行检测;
所述步骤S2的具体步骤为:
S21.去除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信息;
S22.将当前滑动窗口返回至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单元位置m处,重新对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滑动反方向处区域[m,m+N+G]中所有的单元进行检测,其中m为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单元位置,G为保护区域的长度、N为背景噪声单元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基于CA-CFAR检测方法进行目标检测的具体步骤为:
S11.将待检测信号序列的前、后端分别进行补齐,得到L+2G+2N的补齐后序列,其中L为待检测信号序列的长度、G为保护区域的长度、N为背景噪声单元的长度;
S12.使用一个长度为2N+2G+1的滑动窗口划过所述补齐后序列,将当前滑动窗口中正中间位置N+G+1处作为待检测单元U;
S13.对待检测单元U执行检测,根据当前滑动窗口内背景噪声与杂波强度计算待检测单元U的检测门限值T,如果待检测单元U的幅度大于计算到的所述检测门限值T,则判定为目标信号,否则判定为噪声;检测完成后将滑动窗口向下滑动一个单位,返回执行所述步骤S12,直至完成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1具体为将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幅度信息置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去除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信息时,还包括将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位置、幅度信息进行保存步骤。
5.一种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CA-CFAR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待检测信号序列,并基于CA-CFAR检测方法进行目标检测,每当检测到一个目标时,转入执行二次检测模块;
二次检测模块,用于去除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信息后,对所有使用过当前检测到的目标为噪底的单元重新进行检测;
所述二次检测模块中包括:
去除单元,用于去除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信息;
检测单元,用于将当前滑动窗口返回至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单元位置m处,重新对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滑动反方向处区域[m,m+N+G]中所有的单元进行检测,其中G为保护区域的长度、N为背景噪声单元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A-CFAR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将待检测信号序列的前、后端分别进行补齐,得到L+2G+2N的补齐后序列,其中L为待检测信号序列的长度、G为保护区域的长度、N为背景噪声单元的长度;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使用一个长度为2N+2G+1的滑动窗口划过所述补齐后序列,将当前滑动窗口中正中间位置N+G+1处作为待检测单元U;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对待检测单元U执行检测,根据当前滑动窗口内背景噪声与杂波强度计算待检测单元U的检测门限值T,如果待检测单元U的幅度大于计算到的所述检测门限值T,则判定为目标信号,否则判定为噪声;检测完成后将滑动窗口向下滑动一个单位,返回执行所述第三检测单元,直至完成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单元具体将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幅度信息置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CA-CFAR的雷达信号多目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检测模块还包括用于将当前检测到的目标的位置、幅度信息进行保存的保存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纳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纳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230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