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追溯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93856.5 | 申请日: | 2017-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63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田晶晶;孙宁;王琰;宋黎;李会通;费凡;肖凌云;姜肇财;徐思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缺陷 汽车产品 召回 过程 追溯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追溯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车辆销量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2016年,我国汽车销量共2800多万辆,全年召回缺陷汽车超过1100万辆。通过缺陷汽车的召回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对缺陷汽车产品进行召回时,召回责任主体如生产商和经销商,需要定期统计已召回的车辆信息并定期向管理中心提交召回完成情况报告,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统计,而且也无法对车辆的召回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严重影响了召回实施情况监管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追溯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召回责任主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已召回车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撰写召回情况报告,而且无法实时对召回完成情况进行监督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追溯系统,该系统包括:
生产者端、管理中心、经销商端和监督管理端;
所述生产者端用于将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所述管理中心;
所述经销商端用于将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所述管理中心;
所述管理中心用于将所述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和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召回统计报表和召回报告;
所述生产者端和监督管理端向所述管理中心获取所述召回报告,并通过所述召回报告查询车辆的召回完成情况。
可选的,所述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包括:
生产者信息、需召回车辆的车辆信息、召回数量、需召回车辆的车主信息、执行车辆召回的经销商信息、召回原因和处理方案。
可选的,所述管理中心还用于:
根据预设的条件对所述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生成召回编号。
可选的,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包括:
召回编号、已召回车辆的车辆信息、已召回车辆的车主信息、提供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的经销商信息。
可选的,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还包括:召回验证码;
所述管理中心还用于:
在所述经销商端上传所述已召回的车辆的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所述管理中心向所述已召回的车辆的车主发送召回验证码,以使所述经销商端获取到所述召回验证码后,将所述包含召回验证码的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发送到所述管理中心。
可选的,所述管理中心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已召回的车辆的数据信息中包含的车主的电话号码的重复率,并根据所述电话号码的重复率确定所述经销商端提供的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是否异常。
可选的,所述执行车辆召回的经销商信息包括经销商的位置信息,所述管理中心还用于:
计算所述生产者端提供的经销商的位置和相应的执行车辆召回的经销商端提供的位置的距离,若所述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表示所述经销商端提供的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异常。
可选的,还包括:
消费者端,用于通过所述管理中心的召回统计报表查询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内以及车辆的召回完成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过程追溯方法,该方法包括:
生产者端将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所述管理中心;
经销商端将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上传到所述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将所述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和所述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召回统计报表和召回报告;
所述生产者端和监督管理端向所述管理中心获取所述召回报告,并通过所述召回报告实时查询车辆的召回完成情况。
可选的,还包括:
消费者端通过所述管理中心的召回统计报表查询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内以及车辆的召回完成情况。。
本实施例中,通过生产者端和经销商端分别将需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和已召回车辆的数据信息发送到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召回统计报表和召回报告。这样,监督管理端可以实时的查询车辆召回的情况,实现了对车辆召回的实时监督,加强了对车辆召回的监管效果,而且,生产者和经销商也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已召回的车辆数据进行统计。并且消费者端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查询车辆是否在召回范围内以及召回完成情况,并对经销商端和生产者端的服务进行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未经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938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