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0147.5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剑;施井才;曹辉;李振雷;张志武;赵鹏程;赵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9/00 | 分类号: | G01F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程程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商用 综合 行驶 油耗 测量 装置 测量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所述测量装置由联接支架、水平调节机构、刻度尺、油管和过滤网沉头组成,联接支架固定在油箱上,水平调节机构通过其底部的万向调节接头水平连接在联接支架上,刻度尺垂直安装在水平调节机构的侧面,油管的首端沿着刻度尺固定在水平调节机构上,过滤网沉头安装在油管的尾端并沉入油箱内底;油管位于油箱外侧的部分沿着油箱的外侧表面布置成正U型,且油管U型部分的底部低于油箱的底部。测量方法通过在油箱上安装前述测量装置进行测量,并采用油箱的燃油加注量统计方法以及连通器原理实现车辆油耗油耗测量。本发明保证了油箱每次加注燃油到同一标记位置,减小了燃油加注统计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商用车油耗统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商用车油耗统计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工况循环试验方法和综合行驶试验油耗统计方法。工况循环油耗试验主要依据GB/T 27840-201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进行,分为底盘测功机法和模拟计算法两种,属于试验室内范畴,要考虑阻力、惯量、轮胎以及驾驶员操作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大量工况模拟,测试结果主要用于满足法规要求。综合行驶油耗测试统计则是根据产品特点选择用户典型的综合行驶工况(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丘陵公路等)进行油耗测试统计,测试结果贴近于用户的关注点,在商用车产品开发过程中,能够提供有效的油耗对标输入,并验证整车降油耗目标。获得有效准确的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统计结果尤为必要。
综合行驶路一般由典型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及丘陵公路组成,其油耗统计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改造燃油供给系统,加装流量传感器或油位传感器等进行油耗测量统计,但拆装测试设备及传感器较为麻烦,且存在安全隐患;2、采集CAN总线数据获得车辆行驶的实时数据,然后进行油耗的计算,此种方法属于理论计算,相比实际油耗存在一定误差;3、可以基于油箱的加油量差值进行统计,但油耗统计结果受油箱偏移、温度、加满满箱气泡量较多以及油枪差异等因素影响,燃油消耗量的统计值误差较大。因此需要一套简洁高效的油耗测量装置及准确的油耗统计方法。
专利文献1:CN105509829A公开了一种油耗测量仪,该测量仪需要搭建控制系统,适用于精准测试,制造成本较高;需要改造燃油供给系统,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多车辆同时测量,测量效率较低;
专利文献2:CN105069860A公开了一种车辆油耗的统计方法,该方法的油耗统计结果属于理论计算值,主要是基于车辆行驶的实时数据进行计算所得;
专利文献3:CN105115556A公开了一种精确测量油耗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燃油供给系统中加装测量装置完成油耗统计,存在安全隐患,不适合多车辆对比测量,测量效率较低;
专利文献4:CN104977055A公开了一种油耗测试辅助装置,该装置主要在等速油耗测量试验中辅助控制油门踏板开度来提高油耗测量的精度,专用于单项性能测量。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统计的准确性,弥补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保证油箱每次加注燃油到同一标记位置,准确统计每个循环工况的油耗,解决了燃油加注统计误差大的问题,消除了改造燃油供给系统进行统计的安全隐患。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商用车综合行驶油耗测量装置,由联接支架1、水平调节机构2、刻度尺3、油管4和过滤网沉头5组成;
所述联接支架1固定在油箱9上,所述水平调节机构2通过其底部的万向调教接头连接在联接支架1上,使水平调节机构2始终保持水平;
所述刻度尺3垂直安装在水平调节机构2的侧面,所述油管4的首端沿着刻度尺3设置,并固定在水平调节机构2上,所述过滤网沉头5安装在油管4的尾端并沉入油箱内底;
所述油管4位于油箱9外侧的部分沿着油箱9的外侧表面布置成正U型,且油管4U型部分的底部低于油箱9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014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